本周之“首”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
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借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該公司的Sycamore處理器首次對一個化學反應進行了準確的量子模擬。盡管這一反應很簡單,但卻是量子計算機走向實用化的重要一步。未來有一日,科學家或許可借助量子模擬來研發新化學物質。
本周焦點
馬斯克發布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
埃隆·馬斯克為自己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行發布會,向全世界展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芯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發布會上,植入芯片的實驗豬展示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和寫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芯片傳導出來的信息看到豬的腦電圖。但外媒認為,Neuralink芯片成功與否,將取決于它能否說服人們“開頭顱、插芯片”,并試圖“篡改”人類自己的神經沖動。而該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或將是醫療領域,即利用腦機接口來幫助人類對抗記憶力衰退、頸脊髓損傷以及癲癇、抑郁、帕金森等神經系統疾病。
本周“明星”
引力波幫助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位于意大利的“室女座”(Virgo)引力波天文臺攜手,探測到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此類“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借助引力波探測到的質量最大的黑洞。這個黑洞由兩個分別約85倍和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并和而成,并和釋放出的8倍太陽質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彌漫于宇宙中。
技術刷新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近日,一個來自德國、意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制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沖的量子級聯激光器(QCL)。這將成為太赫茲應用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基礎探索
“反轉浮力”實驗挑戰阿基米德原理
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了一種在懸浮液體層下面反向漂浮的迷你船,展現了如同重力倒轉般非比尋常的浮力。這項觀察挑戰了人類對于“液體—空氣界面”的直覺理解,有助于未來進一步研究液體邊界行為,并對流體材料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并使其。這一成果可用于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奇觀軼聞
近地恒星“參宿四”變暗原因破解
參宿四,一顆著名紅超巨星,最近一年來因為其可能發生了超新星爆發的傳聞,成為全世界天文學家關注的焦點。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參宿四前所未有地變暗,很可能是由于大量熱物質噴射到太空中,形成的塵埃云阻擋了參宿四表面的星光而造成的。(張夢然)
關鍵詞: 要問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