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波感染高峰的臨近,沈陽各醫院的就診患者數量明顯增多。與此同時,很多醫護人員也遭遇著病毒的折磨。一邊是工作量空前,另一邊是醫護人員減員,各家醫院都面臨著雙重壓力帶來的嚴峻考驗。但是為了每一名患者的生命健康,醫護工作者都在盡一切努力,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抗爭。
為了搶救重患,她堅守在重癥病房16天
“醫生,我父親高燒40℃,請問還有床位嗎?”“醫生我頭很暈,咳嗽得很厲害,能住院嗎?”在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姜奧每天都要接診大量前來問診的患者,除了查房、下醫囑、出門診、組織重癥患者搶救,她還要安排重癥患者入院。
(資料圖)
護士長張琳作為科室護理團隊的負責人,哪個崗位有空缺她就立刻補上。夜班護士來不了,她二話不說留下來頂上,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愛人身在國外,上小學的女兒還發著燒。但她總是笑笑:“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兒,有我在大家放心吧。”
重癥醫學科,是醫院集中監護和救治重癥患者的專業科室,是公認的重勞科室,經常要進行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等搶救。“2床有病情變化,快叫醫生,準備搶救!”“快來人幫忙,5床出現了高熱驚厥!”……喊話的護士叫朱寧,從12月12日開始已經連續堅守在重癥病房16天了。病房18張床位早就全部收滿,大多是重癥的發熱患者。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朱寧不敢有絲毫怠慢,每次處置前后都要重點強化消毒措施,避免病患之間交叉感染。12月24日本來是朱寧的休息日,但早晨接到又有重患需要收治的通知,面對人手不足,朱寧二話不說立即趕往醫院。
面對重癥患兒,她在醫生護士間切換
“護士長,你這身體剛恢復,還是先休息一會兒再工作吧!”面對身體虛弱的崔丹,同事們忍不住勸她。
作為沈陽市兒童醫院重癥監護病房護士長,崔丹從收治第一名核酸陽性重癥患兒開始,已經10天沒有休息,每天穿梭于兩層樓區解決各種問題。兒童重癥監護病房是醫院的前沿和“堡壘”,在疫情期間集中收治各類兒科急危重癥,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呼吸心跳驟停、休克、驚厥患兒等等。大家勸護士長休息一天,但是科室42名重癥患兒時刻需要大家,4臺呼吸機也在同時工作保證重癥患兒的安全。“我知道現在的工作非常辛苦,非常艱難,但我們必須面對。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挺住。”崔丹在科室護士群留言。
劉品是兒童重癥監護病房的科主任,病房剛一開診就收治了十多名重癥患兒,而且基本都是新生兒及嬰兒,需要更細致查看,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此后的幾天,患者一直在增加,20、30……劉品每天穿梭在兩個病區之間,樓上、樓下每天不知道要往返多少次,插管、搶救、查房、與家屬溝通病情、解決問題。缺住院醫生,她就是住院醫生;缺主治醫生,她就是主治醫生;缺護士,她就幫著喂奶換尿布……
搶救大廳當床位,病危老人轉危為安
張麗是沈陽二四二醫院急診科主任,這些天她的說話聲一直是沙啞的。前幾天,一名75歲老人被送到急診時,當時老人的血氧量只有60%,血壓178/120,處于呼吸衰竭狀態。當時,急診科除了搶救單元滿員外,搶救大廳也滿是人,實在沒有地方接收患者。家屬急得大哭,見此情景,張麗和當班醫生說,條件有限想辦法也要搶救。很快,在搶救大廳一角,氧氣筒等臨時搶救的器材全部到位。經過一晚上的搶救,老人平穩進入了病房,如今已痊愈回家。
李麗麗是二四二醫院重癥醫學科一科和二科的大主任。隨著重患激增,重癥醫學科的20張床滿負荷運轉,她和團隊忙得就像個陀螺。李麗麗要指導兩個重癥醫學科調整診療方案,同時還要穿梭于各臨床科室進行重癥患者的會診,每天回到家差不多都是深夜,而且每晚還要接四五十個電話。十幾天的連軸奮戰,李麗麗本就瘦小的身子,看上去顯得更瘦弱。但她說:“我們做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本身就要有奉獻精神,現在這么多患者等著我們,必須爭分奪秒與死神賽跑!”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劉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