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而和田,則被認為是“棋眼”的關鍵。
南依昆侖、北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和田地區,自古即是南疆重鎮。但惡劣的自然氣候、落后的交通設施、缺油少煤的資源稟賦以及相對封閉的思想觀念,讓這里一度成為發展的洼地、扶貧的重點。如何盤活“棋眼”,激活經濟發展潛能?和田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興產業促就業多方面發力。
歲末年初,記者奔走和田大地,深入戈壁荒灘、工地現場、產業園區、鄉村合作社,觸摸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脈搏,記錄一個個令人驚喜的新變化。
(相關資料圖)
水暢了路通了,“口袋底”變成開放門戶
在昆侖山深處,玉龍喀什河中段,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施工正酣。
站在水庫大壩施工處,只見左側山體雄厚,右側山梁呈魚脊狀,左右兩側同時施工,機聲隆隆、卡車穿行,一片繁忙景象。
新疆葛洲壩玉龍喀什水利樞紐開發有限公司的崔安哲介紹,工程于2020年7月開工,進展順利,目前累計完成投資28.35億元,超過項目總投資的1/3。
這項工程的建設周期為8年,需要解決多項技術難題:地處8度高地震區、2000米以上高海拔,壩高達233.5米、邊坡高度達500米級,水庫消落深度180米,河谷最窄處不過20米。
另一挑戰是,在78.13億元的總投資中,有約三分之一要由社會資本籌措。但這些都沒影響和田人推進該項目的決心,他們算的是社會效益的“大賬”。玉龍喀什水利樞紐建成后,水庫總庫容5.36億立方米,每年可向下游提供灌溉用水8.34億立方米,其中1.13億立方米用于支持兵團發展。
水,曾扼住和田地區發展的咽喉。年均降雨量30多毫米、蒸發量卻達到2000多毫米的氣候特征,使得這里用水全賴于昆侖山的雪山融水,因為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每年夏季超過20億立方米的水白白流走,“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情景年復一年地上演。
和田地區水利局建管科科長鄧煒辦公室的地圖上,標注的已建、在建、將建的水利項目在快速增加。“‘十三五’以來,和田地區建成了吉音水利樞紐、奴爾水利樞紐、阿克肖水庫,正在建設玉龍喀什水利樞紐、尼雅水利樞紐、博斯坦水庫,新開工了策勒河昆侖水利樞紐,積極謀劃吐米亞、龐納子等水利樞紐工程,這批山區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將有效緩解和田地區的用水問題。”鄧煒說。
落后的交通,曾是制約和田發展的又一因素。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上北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土地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和田地區的交通一直處于全疆的“口袋底”,絆住了發展的腳步。
這兩年,這一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在庫爾班大叔的家鄉于田縣,2020年底,機場通航;去年6月,火車通車,高速開行……再去北京,完全可以“說走就走”!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建成投用。和若鐵路通車,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鐵路補上最后一環,結束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地不通火車的歷史;G315線民豐至洛浦段公路開通運營,環塔里木盆地高等級公路全部貫通,和田地區縣縣通高速(含一級)的目標得以實現;和田機場改擴建后,27條航線通達國內24座城市,年旅客吞吐量由8.2萬人次提升到160萬人次。
“水暢了路通了,我們謀劃項目、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更足了!”和田地區發改委黨組書記、副主任鄒蓉說。
追著光逐著熱,戈壁荒漠變身產業高地
汽車駛入洛浦縣的戈壁荒灘,一排排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列成方陣,一眼望不到邊。
國家電投和田公司總經理黃勝泉滿臉塵土,忙得腳不沾地。“你看左手邊,前面是已經并網的6萬千瓦(總裝機,下同)光伏電站,后面是進入聯調聯試即將并網的20萬千瓦,右手邊已經打地樁的是40萬千瓦,這66萬千瓦在洛浦縣總占地1.8萬畝,全部是戈壁、荒漠。”他告訴記者。
國家電投從2013年進入洛浦縣啟動光伏項目,投運的6萬千瓦光伏電站當時還分三期建設。去年一口氣啟動了60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是前幾年公司在洛浦縣裝機容量的10倍。加上和田縣、策勒縣的光伏電站項目,國家電投在和田地區光伏電站總裝機達到89萬千瓦。
在洛浦縣加大投資的并非國家電投一家。國家能源、華潤、新疆通廣等企業在2022年度開工建設的光伏電站總裝機超過300萬千瓦,且多為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2021年,A股上市公司粵水電宣布,將在洛浦縣啟動150萬千瓦光儲一體化項目,用地面積5萬畝。
投資熱潮的背后,是國家鼓勵支持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建設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的利好政策,以及和田地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和良好的服務。“去年疫情緊張時,洛浦縣發改委領導跟我們一起蹲守在工地,協調生活、生產以及防疫物資,確保了項目沒停工。”黃勝泉說。
光伏新能源項目蓬勃發展,有色金屬產業蓄勢待發。2022年12月15日,自然資源部官網發布新疆和田縣火燒云鉛鋅礦探礦權出讓招標公告,起始價為223億元。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國內探礦權出讓標的最高的項目,吸引了全國乃至全球礦業行業的圍觀。
火燒云鉛鋅礦位于新疆西南部喀喇昆侖山主脊北部、林濟塘凹地西南側。2016年,新疆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在昆侖山中發現這一“寶藏”,被業內稱為“世界級超大型鉛鋅礦”“亞洲第一大鉛鋅礦”。
這一發現也打破了和田地區缺礦的傳說。和田地區以此為依托,將有色金屬作為五大產業集群之一著力培育,啟動建設昆岡經濟技術開發區(有色金屬產業園),吸引國內多家龍頭企業入駐,將圍繞鉛鋅礦、鋰鈹礦資源開發利用做大文章,帶動工業提質增效。
學技能進企業,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騎上電動車,10來分鐘,24歲的墨玉姑娘瑪伊熱就坐進了新疆金花蕊國際貿易公司的金飾加工車間內。
細如發絲的金線,大如豆粒的金珠,在心靈手巧的姑娘手中,一點點組合成精巧的金掛鏈。“我一天能做10件,一個月能有3000塊錢的收入,公司還管飯,逛街買東西不用再問家里要錢,跟姐妹們一起上班我也很開心。”瑪伊熱的臉上滿是笑容。
從地下室小手工作坊起步,成長為月銷售150公斤黃金產品的企業,金花蕊常年就業人數達到150人,讓昔日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農牧民在家門口變成了產業工人。
金花蕊所在的墨玉縣產城融合產業園內,18家紡織企業、電子企業全面復工復產,3800多人上崗就業,他們開的小汽車、騎的電動車將停車場塞得滿滿當當。
8公里之外的墨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每天加工屠宰20余萬只肉雞的美比特、每日供餐15萬份的新鴻海、每年加工屠宰300萬只肉羊的億豐實業等53家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僅這3家龍頭企業,就帶動上千農民就業、數千農戶增收致富。
作為全疆第二人口大縣,墨玉縣在近年的發展中,創新提出“把學校建在產業園區、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課堂建在生產線上”的發展思路,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人力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了一二三產快速發展。
和田市大力發展蔬菜大棚種植,皮山縣搶抓數據標注產業發展風口,于田縣利用天津援疆優勢引進知名制鞋企業……和田地區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為突破,構建起“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規模企業、村有村辦工廠、戶有小作坊”的產業體系,32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3.3萬人就業。2021年,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歷史性突破1萬元。
行走間,看到的是補齊短板弱項的火熱施工,聽到的是推進產業發展的蹄疾步穩,感受到的是持續增收致富的滿心喜悅。和田,正奮力向前。
光明日報記者 尚杰 李慧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金晶
責任編輯:陳文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