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20名“合肥工匠”獲得者登上了市政務中心陽光大廳,贏得了各方發自內心的敬意與推崇。合肥市不僅給予他們相關榮譽和一次性3萬元補助,更有支持創建勞模和藍領創新工作室等一系列后續支持。
這20名“合肥工匠”獲獎人選中,既有來自長鑫存儲的工程師,也有來自京東方的液晶顯示電路研發人員;既有在量子技術上勇攀高峰的高工,也有雷達天線加工班高級工;他們或是與時俱進不斷攀登技術高峰,或是面向未來研究設計新產品,或是立志把非遺技藝教授給更多年輕人……獲獎人選等來自全市各條戰線的背后,顯示了合肥強大的制造能力、雄厚的產業集群,側面展示了合肥“芯屏汽合”戰新產業布局,更體現了合肥這座城市強大的人才吸引力和發展的蓬勃動力。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歷史。
(資料圖片)
1964年1月14日,中國原子彈研制生產到了最后一關,要將高濃縮鈾精加工成鈾球。這顆鈾球是20萬工程技術人員研究了10年的成果,原料只有一顆,加工要求“三刀”解決問題,只要一點差錯,所有人的勞動就付諸東流。
這個被后人譽為“原三刀”的原公浦不負眾望,成功車出關鍵的三刀,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心臟”——鈾球的精細加工。這就是共和國第一代工匠的驕傲,也是共和國工匠展現精湛手藝的高光時刻。
定義在變,核心不變。在邁向新征程之際,高質量發展的安徽合肥,比過往所有時刻更迫切需要一大批技術嫻熟、手藝高超的工匠型技能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正因為合肥這座城市澎湃發展的策馬揚鞭,才有著“合肥工匠”們凝聚薈萃的勇立潮頭。約2700年前,來自安徽的先賢——管仲就論證了只有城市的發展,才能聚集優秀的工匠。在《管子》一書里,有一段特別有趣的表述,主題是關于工匠與城市相互成就的。
桓公問管仲:“劃定人民居處,安排人民職業,應怎么辦?”管子先是回答說:“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對于手工業者,他特別提到“要使工匠居處相聚而集中,察看好的木材,考慮四時活路,分辨質量優劣,安排各種用具。在評定等級、考計規格、裁斷器物的時候,要注意齊全和精致。這樣,互相談論工事,展示成品,比賽技巧,提高智慧。”由此,“合肥工匠”與“科里科氣”的相輔相成,可見一斑。合肥近年來取得的科技成就、建設的大國重器、先進工程,都離不開“合肥工匠”們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實干,無不刻印著能工巧匠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身影。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合肥將支持“合肥工匠”們創建勞模和藍領創新工作室。他們如領頭雁一般,激勵合肥廣大職工勇奮進、再攀登。別小看這些工作室,更別低估這些領頭雁的作用。一波萬波、一唱百和,“合肥工匠”們榮譽加身,必將激勵著全市勞動者勇奮進、再攀登。
當今世界,區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如何讓合肥工匠層出不窮,如何把合肥打造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示范之地、成長向往之地、技能創新之地?這就需要“產教訓”融合,加強“政企社”協同。各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需要推進“產教訓”融合發展,企校雙師共同培養社會急需、技能過硬的技能人才;“政企社”形成合力,需要加強多方面協同合作,形成合力。進一步放大合肥創新高地、改革高地、人才高地優勢。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合肥在長三角爭先進位、在萬億城市群嶄露頭角的歷史性跨越的新時代,“合肥工匠”作為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市戰略的中堅力量。合肥市對工匠們的推崇,必將讓更多工匠們涌現出來,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成為新時代的大城工匠,在新征程中成就夢想。
皖中評特約評論員 李家林
責任編輯:王旭偉
關鍵詞: 成就夢想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