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清代宮廷獨有的年俗文化都有什么?中華傳統“福文化”有何內涵?春節臨近,沈陽故宮博物院春節特展之“萬福攸同——沈陽故宮福文化展”在飛龍閣、翔鳳閣開展。
本次展覽精選瓷器、漆器、織繡、書畫、琺瑯和年俗用品等近80件(套)院藏珍品,講述文物之“福”背后的寓意,在展示中華傳統“福文化”深厚內涵的同時,也為觀眾送去真摯的新春祝福。
春節古稱“元旦”“新正”,辭舊迎新之間,人們通過各類吉慶活動,祈求新的一年美滿順遂、萬事遂意。在展覽第一個單元“萬福新春”中,沈陽故宮通過“清錦地云蝠紋萬年紅朱墨”“清福祿門神”“清嘉慶款霽藍釉簠”等文物,介紹了清宮中除寫福字、掛門神、貼春聯外,還有寫經祈福、太廟祭祀等獨有的年俗。參展文物“清紫檀邊漆地嵌玉石歲朝圖掛屏”上的歲朝圖,就是古代迎接新春的重要藝術活動之一。
沈陽故宮院藏 清紫檀邊漆地嵌玉石歲朝圖掛屏
歲朝(音zhāo)指正月初一,歲朝圖是為慶賀春節而創作的節令畫,這種特有的年畫題材在古代很久以前即已出現,明清時期已更為普及。表現形式多為立軸,也有掛屏,內容上可分為祈福、迎春以及表現人們在歲朝之日的喜慶活動,題材上則是以清供題材最為常見(清供指各類蘊含吉祥寓意的花卉蔬果、盆景古器等清玩)。
本次展出歲朝圖掛屏之一的“清紫檀邊漆地嵌玉石歲朝圖掛屏”為玉石、瑪瑙等各類寶石制作而成,有諧音“慶”的玉磬,有插瓶萬年青諧音“福祿”的葫蘆,有象征長壽的南極仙翁,還有荔枝、印章等各類清玩,寓意豐富、華麗富貴、吉慶滿盈。
在接下來的“福壽康寧”單元,展覽通過瓷器、漆器、織繡、書畫、琺瑯等不同品類的文物展現文字之福和圖案之福。展出文物中既有用蝙蝠、壽桃寓意“福壽雙全”的“清康熙款青花云龍福壽碗”,還有以植物形態呈現壽字,巧借彎折回旋的桃樹枝形成變體壽字的“清雍正款斗彩壽字桃紋盤”。種種意向相互疊加,生動詮釋了明清時期古人對“福文化”的獨特表達。
此外,小年之前沈陽故宮院藏珍寶展還進行了展品更換,帶有喜鵲、梅花圖案的“清同治款黃地粉彩梅鵲大碗”“清同治款黃地粉彩梅鵲盤”等嘉禮美瓷亮相敬典閣,和觀眾朋友們共同迎接新春的到來。
本次展出的瓷器均為同治帝大婚用瓷,即嘉禮用瓷。作為大婚所需的重要物品,瓷器多以彩色為地,尤以黃色、紅色地彩繪瓷數量最多,有黃地藍彩、黃地綠彩、黃地紅彩、黃地多彩以及紅地描金喜字等,本次展出的大婚用瓷均為黃地粉彩,瓷器樣式精美,圖案栩栩如生,引得參觀者們連連贊嘆。(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勇 通訊員李青坡)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勇 通訊員李青坡
關鍵詞: 沈陽故宮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