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中國》再見!遼博還要再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能夠看到《和合中國》特展的閉幕式,我特意跟單位請了一天假,這場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閉幕式太美了。《和合中國》再見!遼博還要再來!”上海游客李文功激動地說。
1月28日,《和合中國》特展正式閉幕。當天,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兒童藝術劇院)、遼寧歌舞團(遼寧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在遼寧省博物館為觀眾特別奉獻一場圍繞著《和合中國》特展主題精心創排的《又見遼博——“和合中國”主題晚會》。
如同往年一樣,遼博今年仍然成為春節假期的熱門打卡地。據統計,遼博春節假期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3.4萬人次。
國寶云集《和合中國》特展
2022年10月8日,遼寧省博物館史上規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國》特展隆重開展。本次展覽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價值,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賡續了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在“和合”文化傳承與涵養中增強了文化自信。本次展覽展出“和合”文化有關文物、古籍402件/組(436單件),其中一級文物88件/組,在遼寧省首次展出的文物197件/組,外借文物121件/組(177單件)。其中,《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明代利瑪竇繪兩儀玄覽圖》、宋緙絲朱克柔牡丹圖、元織錦百鳥朝鳳圖卷、遼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等遼博館藏國寶級文物均有呈現。此外,湖南博物院藏《唐摹蘭亭序(黃絹本)》、吉林省博物院藏《金張瑀文姬歸漢圖》、南京博物院藏《明坤輿萬國全圖》、甘肅省博物館藏東羅馬鎏金銀盤等國寶級文物也在展覽中呈現。《和合中國》特展開幕后,立即成為了“現象級”的展覽。
春節前,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7件組文物安全抵達遼寧,出現在《和合中國》特展的展柜中。這7件組文物珍貴且獨特,既有西周時期緋色緙回紋斜褐織物殘片,也有東漢蠟染藍白印花棉布、唐—宋回鶻紋殘片等。足不出遼寧,就能欣賞到幾千公里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土的文物,這讓不少觀眾直呼“《和合中國》特展太值得一看了”。
為了滿足全國游客春節期間的觀展要求,遼博多方協調,將展覽又延期了20天。據記者了解,因為《和合中國》特展的展品是來自全國各地博物館的國寶,一件文物延期一天都需要多部門特批,此次延期20天,也是“特例中的特例”。
《和合中國》在中國舞中閉幕
1月28日19時,《又見遼博——“和合中國”主題晚會》舉行。為了給《和合中國》特展一個完美的閉幕式,專業的舞蹈演員首先用美輪美奐的舞蹈《春山踏歌》引領著觀眾進入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之中,隨后充滿古意的吟誦《千古詩經》讓人感受古風古韻,歌伴舞《一眼千年》展現著綿延的歷史畫卷……最后以《和合中國》的原創歌舞點睛展覽主題,讓人們回味無限。這也是繼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群星璀璨的歷史天空》詩歌晚會之后,又一次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夜場晚會活動。
《和合中國》特展的策展人劉寧說:“《和合中國》特展完美閉幕,這是中國文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此次展覽展出的展品綜合運用彩陶、青銅器、瓷器、絲繡、書法、繪畫、古籍、碑刻拓片等各類文物,以各自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來分別闡釋主題。通過玉器、青銅器、瓷器、絲繡等工藝品,體現古代中國與‘和合’有關的物質文化創造;選取與‘和合’文化有密切關系的墨跡、古籍,豐富展覽內涵;選取體現人與自然生態文明、人與社會家國情懷、人與世界交流互鑒的文物,挖掘展覽主題的深意;選取反映‘和合’文化發展及其當代影響的其它文物,表達‘和合’文化的魅力與影響的深遠。”
“遼博里面過大年”成為文化現象
如今,春節去遼博看展覽,已經成為很多沈陽市民的一種習慣?!斑|博里面過大年”這一文化現象已經成為沈陽一道文化風景。
今年遼博更是準備一系列的文化大餐。遼博館長王筱雯說:“今年春節,遼寧省博物館推出五大展覽及四大主題10余項新春公共教育活動,以文物為媒,探尋歷史文化遺產的當代表達,用精品展覽呈現時代氣象;以數字賦能,線上線下融合,用優質的文化產品供給提升服務效能,在歡慶新春的祥和氛圍中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五大展覽聚焦生肖、和合文化、元青花、人物肖像等主題,運用多元策展手段凸顯豐富文化內涵。圍繞展覽,遼博還策劃了‘福兔迎春’新春特別教育活動,如‘花燈嘉年華——牡丹花燈DIY’‘新春手寫福、童心賀新年——兒童體驗館特別活動’‘瑞雪豐年牡丹納?!秃现袊寡^大年’‘志愿者伴您游遼博’等。還設計研發了兔生肖手辦、福字春聯等充滿年味的文創產品,讓廣大觀眾從工藝創新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p>
繼續創新辦展模式,推出更多精品展覽
作為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遼博以館藏文物多、文物等級高而聞名。最近幾年,遼博不斷打破原有辦展模式,在辦展思路上不斷創新。從“又見大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剛剛閉幕的“和合中國”特展,遼寧省博物館將單一陳列文物,調整為借助不同類別、不同質地文物來詮釋一個宏大文化主題,讓附著在文物背后的文化,成為吸引觀眾的最強力量。
在采訪中,記者多次看見面對國寶文物淚流滿面的觀眾?!逗秃现袊诽卣怪?,一位來自廣州的70歲游客,面對《清明上河圖》他激動地對記者說:“有生之年,能夠看見《清明上河圖》,真是人生大幸。”
王筱雯說:“未來,遼博將繼續立足館藏資源,堅持守正創新,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推出更多精品展覽,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繼續推廣遼寧文化?!?/p>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楊博/文
主任記者 李浩/攝
關鍵詞: 全國各地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