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用舞蹈的詩性、抒情性描摹國寶的形態與意蘊,伴著古箏、琵琶的演奏,展現國寶之美,讓書畫、瓷器、絲繡等文物與觀眾展開跨時空對話……一場以“和合中國”展覽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近日在遼寧省博物館上演,讓觀眾直呼歷史文化姿態萬千、魅力無窮。
在遼寧省博物館內搭建的舞臺上,古風古韻的吟誦歌舞,細致精心的節目編排,清麗雅致的演出服飾,絢麗多彩的舞臺效果,仿佛讓觀眾穿越時光,置身于源遠流長的“和合文化”之旅當中。在那個瞬間,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等書畫作品已不再是簡單的瑰寶畫作,更是一種精神世界與文化情懷的展現。
用“文物+文藝”的方式講述博物館里的傳世重器、縹緗翰墨,并不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首次嘗試。為了讓展覽更有活力、更加吸引人,遼寧省博物館不斷打破原有辦展模式,在辦展思路上大膽創新。“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2020年12月在遼寧省博物館展覽時,展廳門口的表演區域還上演了和“唐宋八大家”相關的情景劇——《何謂唐宋八大家》,介紹了歷史上唐宋八大家的由來;《蘇門教子》再現了蘇洵教育蘇軾、蘇轍求學上進的故事。
去年11月,沈陽歌舞團更是用曼妙的舞姿將遼寧省博物館館藏書畫珍品《簪花仕女圖》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將盛唐的繁榮絢爛化作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精髓,以“詩舞樂”三位一體的經典形式生動演繹,讓畫中仕女仿佛躍出千年畫卷。
圖為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簪花仕女圖》。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圖為沈陽歌舞團創排舞蹈《簪花仕女》。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近年來,遼寧省博物館以文化傳播的視角,策劃了“又見大唐”“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國”等系列展覽。以豐富的解讀讓觀眾加深對文物的欣賞和理解,創新性講好文物故事,不僅專家認可,也深受觀眾喜愛。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這些展覽之所以能成功舉辦,在于打破了固有單純文物展的模式,讓附著在文物背后的文化成為吸引觀眾的強勁力量。遼寧省博物館還與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歌舞團等院團合作,通過藝術形式讓館藏文物“活”起來、“動”起來,讓觀眾在體會經典文物之美的同時,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記者:趙洪南
關鍵詞: 遼寧省博物館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