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陽康’了,怎么還咳嗽?不會‘復陽’了吧?”“腰疼背疼還流鼻涕,會不會留下什么后遺癥?”春節假期過后,不少市民有了這樣的心理波動,有些仍然殘留一些癥狀,到醫院進行檢查后發現沒有指標體征而被建議到心理門診就診。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如何解決呢?2月6日,記者采訪了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梁光明。
(資料圖)
換個視角理解失眠和焦慮
梁光明介紹,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康復、轉歸等方面一直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了解常見癥狀背后的心理學意義會幫助康復中的人們放下“心病”,更好的康復。在“陽康”后,一些產生心理波動的市民多數受到失眠和焦慮兩種問題的困擾。針對這兩種狀況,梁光明為市民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法。
失眠——讓身體先感受到安全感
梁光明介紹,失眠除了給人帶來煩惱之外,還有積極的意義。失眠者在心理學上有個綽號——“覺醒者”。人在清醒時更能夠去察覺周圍的危險,進行及時防衛,隨時求救。當失眠存在時,提示我們,身體還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它還需要保持清醒,只有我們讓身體充分放松,失眠癥狀才會慢慢消失。所以與其擔心怎樣才能睡著覺,不如去想想,怎樣能讓身體感受到安全感,也許就會找到應對的方法。
焦慮——接納敏感的“報警器”
梁光明介紹,焦慮是人們正常的情緒,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敏感性,只對有威脅的事物敏感,才能夠規避危險。但過度的焦慮是無差別的敏感,不放過任何聲音、文字、感受,身體本著“寧可錯殺,不放過一點點”的初衷,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信息,這樣雖然說是絕對安全,但是太消耗精力。
接納分享幫助走出心理陰霾
梁光明建議,我們首先應該接納癥狀,減少對癥狀的恐慌。其次,在生活中多與親朋好友溝通,尋找同盟,學習并分享對癥狀的應對方式,促進癥狀的轉歸與消失。“當我們與有類似癥狀的人交流后,你會發現,這不是你一個人特有的,我們的安全感就會增加,這些都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最后,科學防治,相信正規的治療方法與策略,多種方法聯合提升身心的免疫力。梁光明建議采用多種輔助治療,如調節飲食、中醫按摩針灸、心理支持與疏導、在醫生建議下的適當運動等。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尚志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