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口子村高蹺博物館,張中賢(右)和非遺申報人唐恒(左)研究高蹺頭飾。
上口子高蹺開場式結合評劇、雜技、舞蹈中的元素,以演員“扭”“浪”“逗”“相”的方式呈現,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上口子高蹺”,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素有“遼南一枝花”之稱,是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年69歲的張中賢是“上口子高蹺”第六代傳承人。他16歲師從藝人仉振合學藝,1985年起任高蹺隊長,并執鼓伴奏,陸續收徒20多人,成為高蹺隊骨干,他也被尊稱為“會首”。張中賢使“上口子高蹺”表演形式形成較為突出的扭、逗、絕的風格特色,在全國各地演出備受歡迎。為了讓“上口子高蹺”秧歌落地生根,在他的帶動下建立了全國唯一一座村級高蹺博物館,陳列了歷年來的高蹺樂件、服飾、頭飾和道具,還組成30多人的“娃娃高蹺隊”,讓“上口子高蹺”秧歌后繼有人,不失傳、不停傳……
(相關資料圖)
01
看高蹺表演村民才算過年了
1月26日,大年初五上午,盤錦市大洼區上口子村廣場鑼鼓喧天,兩支舞龍的隊伍正在表演中,隨著舞龍表演鼓點停下來,喜慶踩高蹺的鼓點敲了起來,在“上口子高蹺秧歌藝術團”牌子的指引下,十多位高蹺表演人員踏著鼓點走向廣場?!翱炜矗雀哕E的來了,太好了?!?/p>
盡管站在人群中,大家還是一眼就能看到總高度超過3米的上口子高蹺隊員。1.5米的高蹺“腿子”綁在高蹺人的腿上,沒有違和感,走起路來也是輕松自如。繞行廣場一周之后,十多名高蹺人一起向村民們拜年。
“每年春節期間是我們高蹺隊最忙碌的時候?!鄙峡谧痈哕E”第六代傳人張中賢說,“高蹺隊一個多小時的表演,帶來的是春節的熱鬧和喜慶,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高蹺表演甚至已經成了村民過春節的一部分了?!?/p>
張中賢今年已經69歲了,從16歲起就師從本村的高蹺名角仉振合,專攻下裝。由于他為人忠厚、謙和,被推舉為第六代傳承人;又因為他排行老四,村里人都親切地稱他為四叔。因為年事已高,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再上蹺了,但他還是閑不住,仍然給高蹺隊做指導和指揮,還聯系演出。
張中賢介紹:高蹺腿子從用料到工藝其實都特別有講究,“上口子高蹺”的所有高蹺腿都是用曲木做的,高蹺藝人從小開始踩,能踩二三十年不帶壞的,老輩甚至還有“一木架千金”的說法。
高蹺是上口子村人最喜愛的活動,很多村民從記事起就會踩高蹺。對于從小耳濡目染的上口子村人來說,高蹺就是他們的傳家寶。“家傳不如愛好傳”,這也是“上口子高蹺”的一大特點。
02
“上口子高蹺”素有“遼南一枝花”之稱
盤錦市西安鎮上口子村的高蹺秧歌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傳承,2008年1月,被國家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2012年贏得民間藝術最高獎項“山花獎”,素有“遼南一枝花”的稱號。近年,“上口子高蹺”秧歌藝術團春節期間的演出達百場之多,已經走遍了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屢屢獲獎,還被邀請參與十運會開幕式。
“‘上口子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主要流傳于盤錦市大洼縣上口子村及大遼河沿岸地區。”張中賢說,“上口子高蹺”歷史悠久,至今已傳承300余年。村里老人說,上口子村有位從關里來的青年人蘭小二,帶來了關里的高蹺秧歌,在上口子拉起了“蘭家班”。至此,最早的上口子高蹺會正式成立了。
“上口子高蹺”兼有唱秧歌和雜技的特點?!睆堉匈t說,唱的內容在原來的大鼓皮子、秧歌柳子、秧歌帽兒等基礎上,增加一些小戲和“落子腔”,動作則融入了高難度的蹺功技巧,除入場時采用全體隊員“架象”造型進場外,還邊舞邊加入各種絕活技巧。
“表演結束時全體隊員更以編龍造型退場,使觀眾既看到了優美的舞姿又看到了高難度的動作?!?/p>
“上口子高蹺”的表演不受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每逢節日、假日、慶典等,隨時隨地都可以演出。既給人以視覺上的緊湊感,又能烘托隆重、熱烈的場面,渲染氣氛,感染觀眾。
03
全國唯一建在村里的高蹺秧歌博物館
2019年9月20日,盤錦市大洼區西安鎮上口子村“上口子高蹺秧歌博物館”揭牌。這座在高蹺秧歌發源地建設的高蹺秧歌博物館,通過館藏展示讓人感受到“上口子高蹺”秧歌的久遠與精髓,領略到中國民間藝術的魅力與風采。
“縱觀高蹺秧歌行當,在一個村子里建設與高蹺秧歌相關的博物館,這開創了全國先河?!鄙峡谧痈哕E第六代傳承人張中賢說,這是全國范圍內唯一一家建在秧歌發源地、建在村子里的高蹺秧歌博物館。
2008年,“上口子高蹺”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張中賢找來非遺項目申報人——西安鎮文化站站長唐恒商量高蹺傳承的問題,二人就琢磨著成立一個傳習所,既能展示非遺技藝又能讓踩高蹺的人有地方排演。
幾經找尋,村里一座廢舊的稻米加工廠被張中賢、唐恒等人選中。對其進行一番改造后,“浪蹺人”便在這里研習、排演。近幾年,在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扶持下,他們對傳習所進行升級,并于前幾年使這座博物館初具規模。
步入上口子高蹺秧歌博物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上口子高蹺秧歌祖師爺蘭小二的銅像。環顧室內,玻璃展柜里有序陳列著不同時期蹺腿、腰帶、服裝、頭飾、器樂等老物件。展廳墻上,懸掛著“上口子高蹺”秧歌發展歷程展板以及反映上口子高蹺秧歌的獲獎油畫作品《最炫東北風》;展臺深處,12個人物緊緊圍繞著山花獎獎杯的雕塑,寓意代代高蹺人為弘揚民間藝術不斷努力,讓非遺技藝薪火相傳。
04
組成“娃娃高蹺隊” 上口子高蹺后繼有人
“就像平常那么走,走齊嘍!別光顧著瞅自己,你看看自己跟人腳步一樣嗎……”在西安鎮上口子村的小廣場,娃娃高蹺隊的老師和張中賢一起仰著頭,嚴肅而又耐心地為孩子們指導踩高蹺的技巧。雖然沒有鑼鼓樂隊的伴奏,但是孩子們一板一眼認真學習的樣子惹人憐愛,僅僅從他們的眼睛里就能夠看出對高蹺的熱愛。
張中賢說,踩高蹺不是誰都能踩的,挑選條件有些苛刻。不但要看身高、體重,最好還要性格活潑表現欲強。挑選到中意的,他就一遍遍游說。張中賢的初衷,就是讓高蹺這個事業傳承下去,無論過程多么困難,他都希望能夠讓后人看到高蹺、了解高蹺、愛上高蹺,為高蹺這門傳統的老藝術延續薪火。
11歲的李涵蕾是上口子娃娃高蹺隊的成員,在她8歲的時候,姥爺給她做了一個小高蹺,她玩著玩著就踩會了。這也讓她對高蹺產生了特殊的情結。問及她第一次上臺表演的感受,她脆聲脆語地回答:“不緊張,特別希望自己能演好!”
高蹺是蹺腿上的舞蹈,是300年光陰的凝結。其粗獷、火爆、熱辣、喜慶的風格奔放熱烈,皮鼓、大镲、嗩吶交合在一起,它可以大尺度地扭、大幅度地浪、沒邊幅地嬉、沒深淺地逗,這油光亮彩的高蹺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上口子高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為高蹺隊挑選后備力量上,就這樣,遼寧省唯一一支娃娃高蹺隊誕生了。而娃娃高蹺隊的第一次訓練,在張中賢和文化站站長唐恒的共同努力下也正式拉開了“傳承”的序幕。300余年的高蹺歷史就在這樣的訓練中被孩子們交接、續寫,他們,踩出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
張中賢驕傲地說,從2019年開始,上口子高蹺就開始“從娃娃抓起”,目前有30余名孩子參加了高蹺的學習,這些孩子中最大的14歲,最小的8歲,已經進行了幾場演出。
在學堂和廣場的頻繁轉換當中,他們從懵懵懂懂的孩子成長為勇敢獨立的少年,他們從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變身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使者,他們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土地上,踩出了希望,踩出了未來,踩出了不羈不絆、代代傳承的最美堅守。
遼沈晚報特派盤錦記者 徐剛 文并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