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取材遼代壁畫創排的古典舞《散樂圖》登上央視
傳遞遼寧地域歷史文化符號 填補遼代樂舞這一領域空白
沈陽音樂學院創排的古典舞《散樂圖》登上央視,填補遼代樂舞這一領域空白。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詩意壁畫,古韻悠揚。近日,沈陽音樂學院創排的中國古典舞女子群舞《散樂圖》登上中央電視臺一套《古韻新聲》春節特別節目和2022年的遼視春晚。該作品以遼墓壁畫“散樂圖”為創作基底,在深入挖掘豐厚的遼代樂舞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載歌載舞的散樂形式表現出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包容性以及契丹族特有的粗獷古拙等特點,生動再現了古壁畫中歌舞繁盛的場景與民俗文化,也填補了遼代樂舞這一領域的空白。
以耳目一新的風格征服了眾多觀眾
據了解,《散樂圖》的編導田湉、張蕊、蔣樹棟三位老師于2021年底開始進行采風,對作品的框架、服飾、音樂、道具、妝發等進行交流研討,聽取專家意見,并經反復推敲修改后最終定稿。該舞蹈作品的形象塑造和服飾主要以壁畫“散樂圖”為原形,道具以遼三彩、牡丹圖以及黃、褐、綠三色為主要元素,通過二度創作并結合現代審美,將遼代樂舞的形象重現舞臺,一亮相,就以耳目一新的風格征服了眾多觀眾。
遼墓壁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當中有“散樂圖”“出行圖”“啟門圖”“天文圖”“備經圖”“備宴圖”花鳥屏風圖“對弈圖”等,全面反映了遼國的經濟、文化、藝術、民俗、宗教等各個領域的文化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經過對比與研究后,編導們發現,遼代壁畫中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精妙當屬“散樂圖”,“散樂圖”以其獨特的場景構成與生動的人物形象,傳遞著具有該時期民族特色與民俗思想的藝術表現形式,娛樂性質的圖像映射著遼代社會生活、文化特征等。“散樂圖”與其他內容墓室壁畫相比,更易于獲取對畫面裝飾性與文化屬性的思考。畫中形象獨特的服裝造型,更為直觀地展現著遼代特殊的審美觀念,豐富的服飾細節與寫實的繪畫表現手法為研究該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提供了論證依據。古典舞作品《散樂圖》是對遼代樂舞進行嘗試性的復原、再創作,通過舞蹈作品傳遞遼寧地域的歷史文化符號,弘揚遼寧地域舞蹈文化,更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遞出古代少數民族豪放、直爽的精神面貌
舞臺上,當17位舞者緩緩走來,在悠揚的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律動的身影輕盈升騰,觀眾看到的不僅是一幅生動的古代畫卷,更仿佛親自參與了遼代鼎盛時期的某個重要歡慶活動。這樣的藝術創意,再輔以現代燈光調度、舞美效果,古韻詩意撲面而來,與當代人的審美不謀而合,引發了廣泛共鳴。于是,在時空交錯中,千年不絕的文脈得以延續。
整支舞蹈采取沉浸式表演方式,在拍板、琵琶、篳篥、笙、腰鼓等民族樂器的伴奏下,“遼代舞者”彷佛從晨光中走來,穿越歷史塵埃,讓千年以前的遼代樂舞藝術在飛揚的裙袂里、在舞者明媚的臉龐上鮮活起來。舞者服飾艷麗,幞頭插花,舞姿突出肩部的抖動、腕袖的繞收以及半腳掌碎步的強節奏感,傳遞出古代少數民族豪放、直爽的精神面貌,展現了游牧文化不拘一格和民族融合的特征。
《散樂圖》引發觀眾關注并持續熱議
《遼史》志·卷二十四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遼有散樂,蓋由此矣。”由此可見,散樂是遼代樂舞的主要表演形式。遼代樂舞《散樂圖》與近年來另外兩檔被熱議的古風舞蹈《只此青綠》和《唐宮夜宴》有著各自迥異的地域起源、文化內涵,也因此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視聽呈現。
《散樂圖》播出后,引發了觀眾們的強烈關注并持續熱議。觀眾認為:“舞蹈唯美又浪漫,呈現出了屬于國風的獨特魅力”;“完美還原了古人奏樂慶賀的場面和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既有韻味又有觀賞性,國風舞蹈《散樂圖》請持續出圈,一遍根本看不夠!”可以說《散樂圖》高度還原了“遼代散樂”的神韻,盡顯北方民族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舞蹈將引領觀眾穿越回距今千年的遼代,去發掘古人曾有過的浪漫雅趣。
遼沈晚報記者 赫巍利
關鍵詞: 沈陽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