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垃圾分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社會的文明。2017年,沈陽市被納入全國46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截至目前,沈陽垃圾分類示范小區2000余個,垃圾分類工作成效全國排名也由2018年的東北四市最后一名,到2022年在76個大城市中排第13名,東北地區第一名,初步實現了“東北第一、全國一流”的工作目標。
“這剩飯剩菜放在一個兜里,這些用完的衛生紙放在一個兜里,口罩要另外放在一個兜里,這些喝完的可樂瓶咱得用它換積分。”春節期間,家住沈陽市和平區電力社區的李大娘一再叮囑著回家過年的兒孫們。“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經常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社區里還建了垃圾廂房,咱必須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李大娘說。
沈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自2017年啟動以來,各項工作扎實推進。2021年5月1日《沈陽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結合該條例,沈陽市從提升分類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入手,實行“互聯+物聯+監管”工作模式,率先建立了東北地區第一個生活垃圾分類數據分析服務平臺,匯集企業、設施、檢查等各方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在線視頻監管,問題派單反饋等管理活動,做到及時、有效。
全市共設置了1700余組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備,遍布各居民區,既便于市民分類投放,又及時收集各項數據,準確掌握前端投放情況。我市在東北地區率先引入專業的第三方考核機構,開展全方位現場垃圾分類工作考核,考核監測包括居民小區、公共機構、智能箱、環保屋、公共場所、重點美食街區、農貿市場、農村地區分類示范村等8個場景,考核情況納入數字平臺,用于分析工作能效和問題原因。
2020年,沈陽公共機構、中小學和公立幼兒園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在示范小區建設中,沈陽更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未放慢腳步。2017年,全市垃圾分類試點小區143個,到2022年垃圾分類示范小區2000余個,注冊賬戶190萬戶,已經達到全市居民小區總量的40%。
目前,沈陽垃圾分類鏈條不斷完善。2017年12月底,沈陽垃圾全部采用焚燒處理,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2021年,全市投放了1700余套智能分類設備。廚余垃圾由108輛專業車輛運收,其他垃圾由1300余輛專用車輛轉運。目前,全市可回收物年處理能力280萬噸;有害垃圾年處理能力5萬噸;其他垃圾日焚燒能力7500噸;廚余垃圾集中日處理能力720噸,渾南、于洪、皇姑、鐵西等地區建設了小型就地處理站日處理能力23噸,初步建立“集中+就地”處理模式。
目前,沈陽市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的形式內容不斷豐富,垃圾分類已由全社會共識向全社會行動轉變,最大限度讓分類意識走進市民的腦里和心里。從2017年開始,住建部對76個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成效考核季度排名工作,沈陽考核成績穩步上升,從2018年的東北四市最后一名,到目前的東北地區第一名。沈陽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生活垃圾分類指導處(市分類辦)還榮獲2022年度“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先進集體”殊榮,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垃圾分類工作集體。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晟告訴記者,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引導人們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國民素質提升、社會文明進步。“垃圾分類不是易事。沈陽將城市垃圾分類政策落到實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增強居民的責任與義務意識,讓城市文明更加熠熠生輝。”李晟說。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于海)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