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勇救落水小孩的大英雄”“他是冒雨送大嫂回家的大好人”“他是把油條分給我吃的‘鄰居叔叔’”……中寺村是坐落于沈陽市沈北新區東部的一座小山村,村民的記憶中,留存著一個個鮮活生動又鮮為人知的雷鋒故事。
“‘鄰居叔叔’給我們分吃的。”
【資料圖】
“雷鋒,個兒不高,村里的孩子和他搭話,他總是笑呵呵地應著。”在雷鋒曾經生活工作過的營房、伙房旁,72歲的黃福田老人回憶著。
雷鋒營房、伙房,2020年被沈陽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已過去60多年,但一來到這里,當時的情景就似乎回到了黃福田眼前。“那邊是講習點,這邊是伙房,每到飯點兒就聞著飯菜香味飄出來,把咱的饞蟲都勾出來了!”
上世紀60年代初,村中各家各戶條件都十分困難,黃福田家也是如此,他常常扒在圍墻邊往伙房里張望。“雷鋒見了,總會把自己的那份油炸果子分給我們這些孩子吃,還囑咐我們要好好學習,多聽大人的話。”雷鋒給黃福田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鄰居叔叔”。
“行好事,做好人,向雷鋒同志看齊。”雷鋒因公殉職后,黃福田將對雷鋒的感激之情轉化為動力,做起了雷鋒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有一次,他冒雨將迷路的大娘送到火車站,大娘和他拉家常時,他自豪地說“我和雷鋒是一個村的”。
“他把落水的孩子救了上來!”
“他為村里做的好事可是說不完。”76歲的村民紀永棉回憶說,“我親眼見到雷鋒幫著村里的老人縫補褲子、棉衣,幫腿腳不好的村民打掃院子,幫著上了年紀的大娘挑水。印象最深的當數雷鋒救落水兒童的事。”
“快來人啊,有孩子掉河里了!”一天下午,呼救聲打破村子的寧靜。當大家跑到河邊的時候,一個熟悉的身影已將孩子救了上來,他就是雷鋒。
“當時已是入冬,氣溫挺低。雷鋒上來的時候凍得直哆嗦,村民就往他身上披衣服,可他卻把衣服裹到了孩子身上。”紀永棉說。
從那時起,紀永綿就始終以雷鋒為榜樣,將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成了遠近聞名的“活雷鋒”。他說:“我就是普通農民,干不了啥大事兒,但我愿意像雷鋒那樣,當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他拿出津貼資助孩子讀書。”
“雷鋒自己也是個苦孩子,所以他不愿意看到孩子們受苦。他總是和孩子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大家要好好讀書,以后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84歲高齡的村民王世久說,“雷鋒在中寺村期間,每個月都會拿出津貼,資助村里的孩子讀書。”
王世久說,“雖然我現在歲數大了,記憶中的很多事兒都變得模糊。但雷鋒對我的影響依然很深,咱們就是要活到老、把好事做到老。”
“座座高山聳入云,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犧牲苦和累,愿把青春獻人民。”這是雷鋒在中寺村生活時所寫下的詩句。每當提到雷鋒,中寺村的村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據《雷鋒日記》記載,在中寺村附近,以雷鋒為代表的戰士們為鄉親們做了很多好事,體現出了最質樸的軍民魚水情深,而這份情誼也深深地感動著百姓,影響著百姓,附近村民自愿成為雷鋒精神的傳播者、踐行者,從遇見雷鋒,到成為“雷鋒”。
如今,沈北新區靠山根睦鄰學習點負責人黃福田,依然堅持準時把老師接到村里授課,課后再把老師安全送回家。他說,“我希望以后人們提起我們中寺村,都能知道這里曾是雷鋒生活過的地方,這里到處都是‘活雷鋒’。”
(遼寧日報 記者陶陽)
關鍵詞: 雷鋒的故事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