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黃河,從青海的巴顏喀拉山發端,一路奔涌而來,幾經回轉,在呼和浩特再度改變方向,向南折入晉陜大峽谷,完成了黃河“幾”字形最大的轉彎,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跡。黃河干流流經呼和浩特市102.5公里,仲春時節已至,各種候鳥翩然北歸。守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已經成為塞北人民的共識與自覺行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一幅優美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大河流經安居樂業
(資料圖片)
黃河從托克托縣雙河鎮什四份村流入呼和浩特市境內,流經托克托縣和清水河縣。黃河在托克托縣段全長37.5公里,經過9個自然村,這里還是黃河上、中游的分界處,歷史上的“河口古渡”就在這里。重要的水運地位,使托克托在呼和浩特的城市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家看到的是河口古渡的復原圖,道路兩邊商鋪云集、熱鬧非凡,依稀能夠想象那時的繁華。”托克托縣博物館的講解員劉彩霞指著一張老照片作介紹。
如今,河口古渡已經成為歷史,但住在黃河岸邊的村民在黃河的滋養下過著幸福的生活。郝家窯村坐落在黃河東岸,依托黃河資源,發展了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鄉村旅游業。該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秦建告訴記者,僅他們村就有33家農家樂,帶動了300多人就業,他高興地說:“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特產辣椒、葡萄和特有魚類的銷售,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每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
位于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河縣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交界處,有著沿黃九省區,唯一一處黃河與古長城“握手”的地方。
黃河清水河段全長65公里,流經喇嘛灣鎮、宏河鎮、窯溝鄉和老牛灣鎮4個鄉鎮,壯闊的黃河美景在老牛灣鎮一覽無余,十分震撼。在黃河老牛灣上,不止有險峻的黃河大峽谷,還有蜿蜒的明長城遺址,建成了4A級景區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我們這里最獨特的就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景觀,每年三月中旬開河后游客逐漸多起來,清明節、五一假期就會迎來客流高峰,村民們也能有個好收入。”老牛灣鎮營盤峁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石志強向記者介紹道。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康建國介紹說:“住在黃河兩岸的居民因為黃河直接受益,住在沿黃流域的人們也同樣在接受黃河的饋贈。大黑河、小黑河、渾河都是黃河的支流,黃河上游的最后一條支流大黑河和中游的第一條支流渾河,都在我市境內匯入黃河。呼和浩特全域都處于黃河流域上,豐富的水資源滋潤了這片土地,孕育了肥沃的土默川平原,滋養了這里的各民族人民,他們在文化、民俗、飲食等方面相互影響、融合,塑造了呼和浩特獨特的文化面貌。”
黃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段,隨著黃河生態廊道、改善人居環境、黃河灘區遷建等工作,使黃河和濕地生態環境越來越美,成群的天鵝和赤麻鴨在這里棲息。
候鳥翩躚生態宜人
春回大地萬物蘇。驚蟄已至,呼和浩特的氣溫回暖,候鳥也展翅歸來,在黃河、大黑河、小黑河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土默特左旗海流水庫的候鳥群規模很大,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據了解海流水庫主要水源為小黑河來水,流域面積44.3平方千米,總灌溉面積9萬畝,是候鳥遷徙途經的重要補給地。
隨著生態治理的推進,小黑河流域環境大幅改善,從2018年開始,大約有四五千只赤麻鴨不再南遷,永久定居于此。
近年來,土默特左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強化河湖制度體系建設,構建了完善的河湖長工作責任制,啟動實施了海流水庫生態凈化工程,有效改善了海流水庫水質、提升了周邊生態環境質量。
如今,越來越多的候鳥來到這里駐足棲息,每年過境的候鳥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包括天鵝、灰鶴、野鴨、紅嘴鷗等,這里已經成為候鳥遷徙途中重要的“中轉地”和“補給站”。
同樣,在托克托縣下灘村黃河段,也迎來了候鳥的回歸,采訪中,記者偶遇幾位70多歲的老人,他們結伴而行,欣賞著黃河的景觀。78歲的退休干部王美說:“生態環境好了,每年開河的時候,我們都要來黃河岸邊走走看看,候鳥明顯一年比一年多,赤麻鴨、鴻雁,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候鳥,一片一片地飛起來,非常壯觀。”
據托克托縣水務局副局長曹廣明介紹,近幾年不僅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此外還充分發揮河長辦職能,大力推行“河湖長+檢察長”治河新機制,強化黃河水資源管理,不光改善了水質和生態,多了候鳥的身影,還提升了周邊居民的幸福感。
他說:“目前黃河托縣段護岸工程共完成14.477公里,什四份子險工段、柳林灘護案工程、下灘護案工程、東營子控導工程、章蓋營護案工程,通過這些工程的建設,保護了黃河沿河九個行政村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大唐托電凈水廠、引黃取水口工程不被水淹。通過多項舉措,黃河真正成為周邊人民的幸福河。”
位于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河縣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交界處的老牛灣,以黃河為界。
水清岸綠幸福綿長
努力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是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遵循的最高標準。”清水河縣發改委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黃河清水河段沿線山勢險峻,土層較薄,以前每年大量的泥沙注入黃河致使沿黃區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清水河縣被納入為“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重點縣,先后組織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一、二、三、四期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重點對沿黃流域以及渾河、清水河、楊家川、古力半幾河等支流周邊進行了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切實增加了林地面積,有效提升了森林質量。
加強沿黃流域生態治理,加大沿黃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力度,生態環境改善了,老鄉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呼和浩特市清河縣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李家大院農家樂的老板娘靳飛霞正在收拾農家樂客房
“以前靠天吃飯,一年到頭種地也沒有多少收成。我們兩口子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連供娃娃上學也費勁,2015年我愛人先回老家老牛灣開了農家樂,后來生意越來越好,我也就不打工了,專門回來開飯店、民宿,有時忙起來還得雇三四個人,守家在地,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老牛灣景區李家大院的老板娘靳飛霞一邊說著,一邊收拾著民宿的床鋪,為迎接游客的到來做準備。
與此同時,托克托縣郝家窯村的二虎農家樂的老板娘任秀清也在忙碌著,“我們離呼市很近,市區的游客經常來,眼下雖然不是旅游旺季,但是來吃托縣燉魚的客人也不少。”說話間,又有兩輛滿載游客的汽車停進院子。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燉魚遠近聞名。
原來,任秀清還是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托克托傳統燉魚技藝的傳承人,一手燉魚的好手藝遠近聞名。她的農家樂最多能容納180人同時就餐,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游客品味著托縣燉魚,在唇齒留香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繼續傳承發展。
依托旅游產業發展起來的老牛灣、郝家窯,只是呼和浩特市沿黃流域人民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雙河鎮郝家窯村,依靠黃河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
發展提質璀璨迷人
讓我們把目光隨著候鳥的遷徙放得更遠一些。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坐落在黃河岸邊的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別稱青城,早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和“胡服騎射”的故事就在這里傳唱。
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呼和浩特市也在積極地行動著。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始終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先后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綱要》《呼和浩特市“十四五”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實施大黑河、渾河重點河段治理工程,水質總體改善。眼下春回大地,呼和浩特的設施農業發展正熱火朝天,招商引資的重大項目也紛紛開工建設,昭君博物院、將軍衙署、白塔、塞上老街等旅游打卡地也正在升溫迎來一批批游客……
呼和浩特市依托自身旅游資源,打造北部敕勒川、南部黃河灣兩大特色旅游帶,使其不僅成為全區旅游的集散地,更成為人人向往的旅游勝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博物館關于黃河文化文明的展品
如果說黃河賦予她的是歷史的厚重,那么當下正在進行的爭創全國文明城市行動,則是為了讓這座歷史名城走向更璀璨的明天。文明是城市的金字招牌,其背后體現的是城市的美譽度、硬實力和軟環境。
城市里的路寬了,地綠了,天藍了,市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說到首府呼和浩特的變化,這里的人們都能驕傲地說上一籮筐。
在繁華的外表下,勤勞質樸的青城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實干精神實現著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據呼和浩特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呼和浩特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積極打造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設。全市電力裝機、新能源裝機、外送電量均居全國前列。源網荷儲、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示范項目加速推進,電力外送覆蓋華北、西北等地區,能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全市清潔能源產業投資近40億元,同比增長1.6倍,高于全市工業投資145.6個百分點,以金山電廠、武川碳達峰風儲基地、大唐新能源(風電光電)打捆外送等項目為代表的火風光電儲制研能源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經過不斷努力,這里已經建立起了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清潔能源產業集群、現代化工產業集群、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集群等六大產業集群。
水清岸綠、景暢人和,塞外名城正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蝶變!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舒雨 丁晨 王璐 王劭凱 文/圖
責任編輯:陳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