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圖片
“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近日,北方大風、劇烈降溫、雨雪天氣來襲,南方區域性暴雨、強對流天氣多發……此次強雨雪天氣過程降水范圍廣、強度大,多種災害性天氣疊加。今春天氣為何復雜多變?是否異常?對百姓生活、春耕春播等有哪些影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 天氣頻“變臉”
近日,我國迎來今年以來最大范圍強雨雪天氣過程。監測顯示,本輪大范圍雨雪于3日進入最強時段。湖北、安徽等地有8個國家氣象站日雨量突破4月歷史極值;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貴州、廣西等地局地出現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中央氣象臺4日繼續發布暴雨、強對流天氣、海上大風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介紹,本次過程累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國土面積將達23萬平方公里。江淮及以南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小時雨強可達30至60毫米,雷暴大風局地可達10至11級。預計2日至5日,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下降6℃至10℃,南方地區氣溫下降4℃至8℃,降溫幅度超過10℃的國土面積將達94萬平方公里。
今年春季氣溫可謂“一波三折”,3月初出現了一次極為罕見的回溫天氣,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同期極值,春意暖暖。而近期冷空氣再殺“回馬槍”,人們紛紛翻出厚衣服御寒。
在中國氣象局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介紹說,3月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征,全國平均氣溫6.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3高。同時,冷空氣過程多、沙塵過程強、南方部分地區氣象干旱露頭并發展。冰雹、沙塵暴預警信息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
統計顯示,3月以來沙塵天氣過程較常年偏多,尤其是3月19日至23日沙塵天氣過程波及20個省(區、市),影響面積超過485萬平方公里;強度達到強沙塵暴等級,為2000年以來3月第3強。據氣象部門預計,4月至5月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次數較近10年同期偏多,沙塵強度總體與近10年持平。
2 天氣忽冷忽熱屬正常現象
今春天氣忽冷忽熱,前期回暖明顯而近日又出現劇烈降溫,是否異常?是出現“倒春寒”了嗎?
方翀表示,春季是冷暖空氣交匯的季節。冷暖空氣此消彼長,冷空氣加強時,氣溫就會降低,但總體還是處于逐步升溫過程。因此,天氣忽冷忽熱屬于正常現象。
而“倒春寒”是指春天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氣溫下降較快,前暖后冷造成大范圍農作物受凍害的天氣過程,通常出現在3月中旬至4月。在氣象學上,“倒春寒”有一定標準,一般是指江南地區連續3天的日均氣溫低于12℃,或連續5天低于14℃。
“就此次過程來說,江南地區降溫過后氣溫接近常年同期,預計農作物大面積受凍害的可能性不大,達到‘倒春寒’標準的可能性較小。”方翀說。
此外,沙塵天氣頻繁來襲,不少公眾有疑問:今年沙塵天氣為何這么多?
中央氣象臺環境氣象室主任張碧輝表示,3月是沙塵天氣高發期。今年3月以來蒙古國和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多大風天氣,加之植被尚未返青,配合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條件,易出現大范圍沙塵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丁婷分析說,近年來,我國北方植被增加總體上有利于侵襲我國的沙塵天氣次數逐步減少,但蒙古國南部的戈壁沙漠也是影響我國的重要沙源地,2022年植被生長季蒙古國降水較近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今春前期氣溫回暖導致凍土層沙土快速融化,在一定大風條件下,造成沙源地的沙塵多次輸送至我國。
3 復雜天氣如何應對?
“乍暖還寒”之下,專家建議,公眾外出需適時調整著裝,此輪雨雪降溫后早晚時段寒涼,特別推薦“洋蔥式穿衣法”,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穿搭,根據不同溫度和環境穿脫。
近日,多地出現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讓不少公眾猝不及防。強對流天氣帶有明顯的突發性和局地性,發生時往往伴隨電閃雷鳴、風大雨急等惡劣天氣。
“強對流天氣發生時,最好的防范就是減少外出,避免暴露在野外,待在安全、堅固的建筑物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
目前各地春耕春播持續推進,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4月4日,全國已春播糧食8260多萬畝,完成意向面積的8.7%,進度同比基本持平。
方翔表示,預計4月春播區大部天氣較好,總體利于春耕春播和已播作物幼苗生長。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北部等地降水對庫塘蓄水和早稻移栽用水有利,但需防范部分地區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干旱和階段性低溫對春耕春播的不利影響,建議各地根據天氣和墑情條件,適時開展春播,并做好春管工作、培育壯苗。
據新華社電 記者 黃垚 倪元錦
責任編輯:王旭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