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效果怎么樣,老百姓最有發言權。那些看似瑣碎的民生小事,對老百姓而言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4月14日,“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天津市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河東區二號橋街道福東北里社區、和平區朝陽里社區以及南開區天津大學北五村進行調研采訪,了解天津在基層治理方面作出的成效。
“智慧養老”讓老人“老有所養”
(資料圖)
在天津市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里,經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堆滿書的桌子前看書。81歲的張林新退休前是一名大學老師,非常喜歡看書。之前他總帶著書去圖書館,晚上再把書帶回家,很不方便。在養老服務中心成立后,他就把書徹底放在了中心,每天早上“輕裝上陣”過來看書,也給這里的老人們做宣講,生活便捷且充實。張林新感慨地說,這在里感受到了“老有所養”的幸福。
張林新平日里就在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里看書。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河西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欣介紹到,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于2020年5月,負責統籌全區養老服務工作,指導和監督養老服務機構開展綜合為老服務,落實老年人各項補貼政策。同時也組織開展為老志愿服務、人員培訓、養老服務宣傳等工作。當前,中心已經成為河西區養老工作監管與服務綜合性載體,是河西區各級養老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基地,也是河西區養老服務工作開展的樞紐。
“曉嫻人民調解室”解民憂、紓民困
2018年,河東區推廣二號橋街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經驗,依托社區黨委聯合社區警務室、街道司法所、法官工作站建立前置調解機制,成立了一站式基層調解平臺“曉嫻人民調解室”。“曉嫻人民調解室”開在小區院里,還建立“周四法律咨詢日”,邀請律師在調解室坐班,為社區居民及時解決家中涉法難題。
“曉嫻人民調解室”內。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曉嫻人民調解室”的負責人徐曉嫻說,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社區黨委堅持把每一個群眾當親人,深挖研判群眾訴求背后的故事。她介紹道,調解員在日常巡邏中聽到居民議論因自來水管老化導致“吃水難”問題,認為極易引發群訪。社區黨委第一時間安排網格員趕到現場查看,持續3個月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達成了既讓低樓層住戶滿意、又讓高樓層住戶解決喝水難問題的拆改方案。
群眾工作無小事,徐曉嫻表示社區黨委堅持重點人群必訪、小巷輿情必知、見面匯報必做、為民之心必誠的原則,創新“黨建+法治”調解工作品牌,深化黨建引領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發揮“曉嫻人民調解室”作用。如今“有事找曉嫻”也已經成為廣大社區群眾的“定心丸”。
社區志愿者為百姓排憂解難
天津市朝陽里社區隸屬和平區新興街。1989年3月18日,全國首個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在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成立,開創了國內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的先河。30多年來,志愿服務團隊從13人發展到現在的11萬人,志愿服務團隊達到651個,服務內容涵蓋文化傳播、應急救護、防火減災、心理健康、交通引導、法律普及、醫療衛生等10大類70多項。
和平區志愿服務展廳門口。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今年80歲的老人齊達昌在朝陽里社區做志愿者。回憶起加入社區志愿服務團隊的原因,他百般感謝社區的工作人員。“2018年我確診癌癥并做手術摘除了脾,還切掉了部分胰腺和結腸,面對這些變化當時我也有過不太好的想法。那時候黨委書記來家訪,發現了我的情緒不太對,就給我做思想工作,還從生活上幫助我,也提到我可以出來和大家一起做志愿者,這提醒了我不能總呆在家里,于是我就加入了退役軍人志愿者組織。”如今,齊達昌在社區里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入戶理發,雖然他自己已經是高齡,但做志愿服務的時候,上起六樓來毫不費力。“現在我的病也好了,我覺得我是在做有益的工作,越做這份工作我心里越痛快,這人心痛快了,病也就好了。”齊達昌笑著說道。
朝陽里社區副書記孫晶介紹到,社區黨委在堅持推進常規志愿服務活動的基礎上,大力孵化志愿服務隊伍,豐富志愿服務項目庫,以志愿服務團隊為依托,實現居民需求與志愿服務資源的精準對接,使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同時積極搭建資源與需求對接的志愿服務平臺,把深度挖掘出的轄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社區治理效能。
“津治通”平臺搭起“基層治理一張網”
小小的“津治通”在天津市的社區工作中發揮了大大能量。
“津治通”是天津市委網信辦、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為提升天津市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地為全市基層治理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撐打造的一款App,構建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聯通體系,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動,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智治”水平。
南開區萬興街天大北五村社區黨委書記、網格長孫晟程介紹“津治通”平臺。 中國青年網記者 曹迪攝
南開區萬興街天大北五村社區黨委書記、網格長孫晟程介紹到,“津治通”平里有一個“問題上報”模塊,網格員在日常巡檢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可直接通過平臺上報,由街道網格中心分派至對應的處置部門解決。“‘問題上報’能夠及時解決社區共性問題,發現問題后我們再也不用為聯系哪個部門來解決,或聯系不到部門而發愁。通過社區里流轉到相關部門,及時解決了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
網格員張鑫說道,4月11日她在社區日常走訪時發現有一戶門樓頂長出了一顆小樹。如果不及時處理小樹,房頂或者樓板可能會被樹根鉆透、脹裂,還會影響房屋使用壽命,如果受到雷擊或樹枝掉落,對居民也可能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張鑫立即通過“津治通”將這一情況及時進行上報。隨后,南開區萬興街道網格中心通過津治通平臺將這一問題流轉到區網格中心轉派至南開區城管委。第二天區城管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就來到現場,與網格員一起對樹木進行了清除。最后,工作人員對屋頂做了防滲水處理,徹底解決了安全隱患。張鑫表示,如果是以前,光與相關部門溝通就要花費好幾天的時間,很難這么快就解決問題。
有了“津治通”,那些群眾家門口的操心事、煩心事或者揪心事,真正做到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切實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 曹迪
責任編輯:黃璐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