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凌海梁山村發現漢代密集墓葬群,專家推斷——
(資料圖)
遼西走廊傍海道東漢時已聚集大量人口
歷時一個多月,梁山村漢墓發掘工作已近尾聲。
墓葬中出土的隨葬陶灶。
核心提示
日前,為配合京哈高速改擴建工程,我省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錦州凌海市金城街道梁山村附近發掘了8座東漢時期墓葬和1座明清時期窯址。根據8座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隨葬品分析,這些墓葬屬于典型的漢墓,這不僅讓學界對東漢時期錦州地區考古學文化面貌有了進一步了解,而且對中央政府關于東北地區的經營策略等學術問題研究有幫助,并且還打破了學界原來對遼西走廊的部分判斷。
8座墓葬均為磚室墓
經我省考古工作者一個多月的細致挖掘,位于錦州凌海市金城街道梁山村的東漢時期墓地發掘已漸入尾聲。記者日前在發掘現場看到,發現的8座漢代時期墓葬和一座明清時期窯址已經清理完畢,出土的遺物已被考古工作者妥善保管。
在一個距離渤海岸邊不足50公里、緊鄰大凌河的村子,密集發現數量如此之多的東漢時期墓葬,這樣一個考古新發現引起眾人關注。主持這次發掘工作的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蘇軍強表示,圍繞這些墓葬雖然還有一些待解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墓葬主人有些屬于東漢時期“遼東屬國”的居民。
蘇軍強介紹,此次發掘的起因是北京至哈爾濱高速公路綏中(冀遼界)至盤錦段改擴建工程,該工程涉及了凌海市的市級保護單位——東花漢墓群。本次發掘的梁山墓地屬于東花漢墓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工作自3月末開始,一直持續到4月末。8座墓葬分布在高速公路兩側,呈相鄰狀態。其中,明清時期的窯址與4號墓葬緊密相連,占據了墓葬一角。
此次發掘的多數東漢墓葬已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墓葬中的墓磚大部分已缺失,隨葬品發現數量較少。
蘇軍強介紹,8座墓葬均為帶一條墓道的磚室墓,墓道多為南向。根據8座墓葬形制和隨葬品形制、組合關系等判斷,這些墓葬屬于典型的漢墓,結合以往的考古發現,說明東漢時期,錦州凌海地區已有大量漢民居住,中原政權對該地區實行了有效管轄。
這批墓葬等級總體并不是很高,不過,其中的第8號墓葬仍顯示出較其他墓葬等級略高的特點。這座墓葬保存相對較好,墓葬墓室面積較大,墓室內放置有一棺,棺內有一具人骨,墓室內還設有磚砌壁龕、二層臺、小后室等設施,因盜擾嚴重,僅出土了少量陶器。記者在考古工地的儲藏室內看到了這批東漢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蘇軍強表示,這些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大多為日常使用的器物,比如罐、甕、盤等,以及一些專門用來隨葬的明器,比如灶、井等模型。記者注意到,這些隨葬品大多數為陶制,其中,一個縮小版的東漢灶臺、縮小版的俎(類似于現代的菜板)較有特點。
東漢時傍海道人口稠密
據悉,梁山村位于凌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花漢墓群的范圍內,因此,考古工作者表示,在這片區域內能發現漢代時期墓葬也并不意外。
蘇軍強表示,此次發掘不僅讓學界對東漢時期錦州地區考古學文化面貌有了進一步了解,而且對東漢時期遼東屬國境內民族分布,以及中央政府對東北地區的經營策略等學術問題研究很有幫助。幾十年來一直在專注遼西走廊研究的渤海大學東北亞走廊研究院院長崔向東表示,此次梁山村東漢墓葬的發掘,或許還可以打破此前學界對有關遼西走廊傍海道的部分觀點——遼西走廊傍海道在東漢就已被充分利用。
遼西走廊是中國四大著名的民族廊道之一,它的地理空間范圍囊括了現在遼寧省西部(朝陽、錦州、阜新、葫蘆島)、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峰市)和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秦皇島市)。其中我省的朝陽、阜新、錦州、葫蘆島是遼西走廊的核心區域。遼西走廊包括“大凌河古道”和“傍海道”兩部分,其中的“傍海道”位于渤海西側海岸沿線,基本沿海岸而行。傍海道由臨渝關(今山海關)出發,沿渤海西岸向東北抵達綏中的碣石,再向東北行至錦州、向東進入遼東地區。此前,學界一般認為,遼金以前,“傍海道”雖然已經出現但并不暢通。遼金以后,隨著漢族、契丹、女真人口大量遷入,傍海道地位逐漸提升,民族雜居,中原與遼東往來密切,濱海廊道逐漸暢通,地位日漸上升。尤其是明清之后,遼西走廊成為東北與中原相互聯系的命脈要道,甚至關乎國家存亡,其戰略地位變得空前重要。歷史上,決定明清易鼎的“松錦大戰”“山海關大戰”都發生在遼西走廊傍海道上。
此次梁山村漢墓的密集發現,讓崔向東對遼金之前的遼西走廊“傍海道”的認識進行了重新審視。他表示,東漢時期的“傍海道”上,尤其是距離渤海岸邊如此之近的地方已聚集大量人口,可以推測在距今近兩千年的東漢時期,“傍海道”不僅已經出現,而且十分暢通,“這對豐富遼西走廊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遼寧日報記者 朱忠鶴 文并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