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黨委書記助理”“街道主任助理”“轄區企業助理”……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近千名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區,積極投身社會治理大課堂,在基層崗位上錘煉本領,深入基層賦能社會治理,用青年智慧推動社區發展。
自1996年起,大連理工大學便組織開展社區實踐計劃,是在全國率先開展社區實踐的高校之一,每年選派優秀學生深入大連市社區掛職,以學期為周期進行掛職鍛煉,堅持傳統與創新兼顧、服務發展與培養人才并行。27年來,校地共建的“大工模式”逐漸形成,該活動切實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基層,了解社會實際、服務人民群眾、增強時代責任、提高社會化能力。
(資料圖片)
強基本、重創新
校地聯動“搭好橋”
“青年人只有更多更好地投入到社區服務中,才能不辜負社會的期望,才能真正樹立起奉獻他人的社會新風尚。”這是1996年大連理工大學第一批社區掛職學生,自動化系94級學生畢艷萍在她的掛職工作日記中寫下的心聲。27年過去了,從最初選拔43名學生掛職42個街道社區,到如今近1000名學生參與,深入122個街道社區,大連理工大學以學期為單位每年選派優秀青年學生到基層社區掛職鍛煉,社區實踐規模超20倍增長,覆蓋更廣泛、制度更完善、管理更規范。
“關注社會治理、民生福祉、科技服務”“擔任一項職務、走訪一批單位、完成一次調研、提出一點建議、進行一次共建、培育一項服務項目”,大連理工大學融合實際需求設計開展“三關注”“六個一”社區行動。目前已與大連市沙河口區、甘井子區、高新區下轄的15個街道、122個社區達成共建協議,完成“校—區、院—街道、支部—社區”三級結對,形成了學校團委與大連市各區(縣)團委、學院團委與各街道團委、團支部與各社區團組織長期結對共建模式。
“大連理工大學的情暖夕陽志愿服務項目聚焦社區空巢老人群體,一代代大學生已經在社區接力服務了27年,讓老人們不再孤獨。”大連市沙河口區李家街道團委書記王瑋對掛職學生的工作十分認可。
27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引領1.8萬名青年學生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走訪困難家庭4300余戶,服務社區居民75萬余人次,所提意見和建議共有1600余條被社區采納,為社區發展建設貢獻了青年智慧。
建課程、促激勵
學生成長“加好油”
不久前,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大連理工大學2008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校友尹紅玉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作為一名曾經的社區實踐參與者,難忘的掛職經歷讓她選擇扎根社保工作一線。“因為有了在社區掛職鍛煉的經歷,我才會對基層事業產生向往,這也是我在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的原因之一。”
大連理工大學將社區實踐計劃納入“一流人才培養體系”,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設置“社會實踐”必修課,構筑“知行聯動課堂”。2020年,該課程獲評遼寧省一流本科課程。通過課程系統化的教育培養,培育了一批服務社區的青年骨干。
2018級本科生高心怡連續兩年參加社區掛職鍛煉,在基層一線磨煉本領,堅持為社區解難題、辦實事,獲評遼寧省教育系統學雷鋒先進個人、遼寧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
該校將社區實踐等實踐育人工作作為團員青年參評團內榮譽、推優入黨和骨干選育的重要參考,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極大激勵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據統計,約45%參與社區實踐的學生畢業后選擇從事基層工作,涌現出一大批扎根基層、服務一線的優秀青年。
搭平臺、送項目
服務基層“獻智慧”
2022級本科生趙子豪掛職于黑石礁街道,擔任共建社區團支部副書記。他在社區工作中發現,許多居民工作都可轉到線上辦理,這樣便可以大大節約溝通成本。他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同事一起開發出一款功能齊全的社區服務小程序,為社區居民提供取快遞、社區維修、社區活動等服務。實現了讓網絡多跑腿、居民少跑路。
“智慧社區”“網格App”“區塊鏈隱私安全”“居民滿意度網絡大數據”……在長期的探索中,依托青年師生的創新才智,大連理工大學將社區實踐計劃打造成為一個服務地區發展、服務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平臺,孵化出一系列志愿服務項目和優秀成果,涌現出全國百強社會實踐團隊、全國100個社區示范項目優秀典型。
“學校將深入實施社區實踐計劃,組織優秀青年學生參與社區治理,將社區志愿服務打造成為‘凝聚青年的平臺、服務基層的舞臺、錘煉本領的擂臺’,引領青年學生全面發展、分類卓越、多元成才。”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言軍說。
(記者 吳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