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競速“飆車”破壞交通秩序、噪聲“炸街”嚴重擾民、“翹頭”炫技威脅安全……自去年底至今,廣西、廣東、重慶、浙江等多地公安機關陸續對飆車“炸街”違法問題展開專項治理行動,加大對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追蹤調查發現,一些地方“飆車”問題多發難治的背后有其深層原因:非法改造電動車摩托車利益鏈;部分網絡短視頻平臺審查不嚴,被違法人員用于開直播、打廣告變現牟利。特別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未成年人往往容易受年齡相仿的“飆車”違法人員影響,誤入歧途。
油門一轟,呼嘯而過,雙排列隊,高舉手機……在廣西南寧,一些違法人員不時在街頭駕駛著非法改裝過的車輛邊飆車“炸街”邊網絡直播,南寧清廂快速路高架橋底就是他們飆車炫技聚集地之一。記者曾在短視頻平臺看到,這里時常有人“翹頭”飆車,還有不少人圍觀。
【資料圖】
近期,南寧警方對此區域開展專項整治,依法查處飆車“炸街”炫技違法嫌疑人150人,查扣涉嫌非法改裝、無號牌電動車73輛,非法改裝、闖限行摩托車35輛,非法改裝、無牌證汽車4輛。桂林、河池等多地警方也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
相關違法行為嚴重破壞交通秩序,害人害己。4月5日,南寧數人未戴頭盔“翹頭”飆車撞上隔離欄,1人當場死亡。當地市民告訴記者,違法人員常常在超速行駛中伴有頻繁變道、追逐競速甚至“翹頭”炫技等危險行為,嚴重威脅其他車輛和駕駛員的安全。
相關違法行為違反車輛使用管理規定,造成嚴重安全隱患。梧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事故處理大隊副大隊長蘇延炎告訴記者,查獲的違法人員使用的車輛不少是無牌無手續的“黑車”且大多被非法改裝過,安全隱患很大。此外,由于違法人員為追求“炸街”效果,往往會非法拆除車輛消聲裝置,導致夜間飆車時車輛發出巨大轟鳴聲,嚴重干擾居民正常生活休息。“有時夜里突然就被刺耳的轟鳴聲驚醒了。”南寧市民何女士說。
警方表示,“難斷根、易復發”是治理飆車炫技違法問題的關鍵難點。記者發現,非法改裝車利益鏈、網絡平臺監管不嚴、違法人員低齡化教育管理難度大等是形成這一難點的深層原因。
非法改裝一輛電動車動輒獲利數千元至數萬元,成為不法商家牟利的重要手段。一名被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警方抓獲的違法人員說,自己非法改裝電動摩托車后能“飆”到近200公里/小時,花了3.4萬元。部分維修商家會銷售改裝所需零配件,并有償提供改裝服務。對于那些準備在網上購買零件自行組裝,或購買整機后再購買配件自行改裝的,一些不法商家則有償為他們提供場地、工具及技術指導。在快手、抖音等平臺上,一些賬號仍在直播或上傳飆車炫技違法行為視頻牟利。記者曾看過一場飆車“炸街”直播:凌晨兩點,5000多人在線觀看,車手越是違法炫技,現場歡呼越是熱烈,各類在線打賞就越多。警方辦案人員透露,此類活動背后不排除有網絡公司作為推手營銷,以博眼球、賺流量牟利。特別值得警惕的是,此類違法行為參與者低齡化趨勢明顯。不久前,桂林警方排查發現3輛無牌電動車“翹頭”飆車,經查違法車主只有17歲。警方表示,自稱為“鬼火少年”的飆車炫技違法行為參與人員以青少年為主,其中不乏初高中生等未成年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認為,飆車違法問題與網絡短視頻平臺監管問題直接相關。互聯網短視頻平臺大量出現的違法改裝廣告、違法飆車視頻已明顯觸碰了現行互聯網內容管理法律底線,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另外,警方提醒,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界應加大普法和安全教育警示的力度,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與安全意識。
記者 陳一帆 黃慶剛 徐海濤
責任編輯:王旭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