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早期 素漆十弦琴 湖北省博物館藏
唐代 九霄環佩琴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代 魏園雅集圖軸 遼寧省博物館藏
(資料圖)
關于“九霄環佩琴”,你了解多少?它是唐代制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目前國內僅存4張,其中一張九霄環佩琴被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遼博)珍藏。4年前,這張古琴曾在遼博“又見大唐”展覽中展出,時隔4年,這件稀世珍寶將于“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開展的“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中亮相。
昨日,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前往遼博提前探展,本次展覽共展出古琴文化相關文物、古籍121件/組,其中一級文物6件/組,外借文物11件/組。值得一提的是,該展覽是遼博首次舉辦的古琴文化主題展,共有41件/組文物是首次在遼寧展出。據悉,此次展覽將從5月18日持續到8月20日。
兩件國寶“合體”:帶您走進古琴的文化世界
在探展現場,記者看到此次展覽亮點頗多。展覽中,遼寧兩件唐琴“合體”登場——繼“又見大唐”展覽后,遼博館藏國寶級文物唐伏羲式九霄環佩琴將再次驚艷亮相。名為九霄環佩的唐伏羲式古琴存世只有4件。此類琴有聲傳九霄、音似佩鳴之意,故名“九霄環佩”;而來自旅順博物館的珍藏唐伏羲式春雷琴也將在展覽中亮相。傳世古琴中存世最古的即為唐琴,目前存世的唐琴不足20張,僅遼寧就有兩張,本展兩張唐琴同時亮相,可謂精彩紛呈。
遠道而來的兄弟館藏品則為展覽增姿添色。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素十弦琴,來自孔子博物館的“孔子圣跡圖”之學琴師襄等,這些展品不僅彌補了遼博館藏琴的時代空白、豐富了古琴形制,同時帶來了一級文物的風采。此外,80余件帶有古琴元素的館藏書畫等品類的文物與古琴實物共同亮相,一道共筑古琴文化空間。李瓊璟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引導觀眾欣賞古琴的形制之美,了解古琴文化的豐富內涵,身臨其境去感受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對古琴的喜愛,從而體悟他們的精神追求與內心世界。
聽琴音,觀琴形,感琴韻。5月18日,讓這些國寶帶您走進古琴的文化世界。
121件/組文物:述說古琴歷史,解讀古琴文化
“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由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湖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孔子博物館、荊門市博物館協辦,將于5月18日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以古琴及古琴相關文物來述說古琴歷史,解讀古琴文化。
昨日,展覽策展人李瓊璟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這是遼博首次舉辦的古琴文化主題展覽,堪稱精品薈萃、名琴云集。“除遼博庋藏文物珍品之外,還包括來自湖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孔子博物館、荊門市博物館的古琴和古琴相關文物。展覽共展出古琴文化相關文物、古籍121件/組,其中一級文物6件/組,外借文物11件/組。值得一提的是,共有41件/組文物是首次在遼寧省展出。”
李瓊璟表示,2023年正值中國古琴藝術被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二十周年,遼博的古琴文化展在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舉辦具有雙重紀念意義,旨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館藏研究及宣教展陳的優勢,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伴讀新聞
國際博物館日丨遼博這些“文化大餐”等你打卡!
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遼博)將在5月18日當天推出日場和夜場,以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為公眾奉上博物館日的“文博大餐”。
由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共同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博物館聯盟協辦的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遼寧主會場活動將于5月18日10時在線上線下同時舉行。
遼博專門推出了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咨詢公益服務,計劃按藏品種類分為瓷器類、玉器類、金屬器類三大專場,其中瓷器類專場活動將于5月18日當天開展。
遼博講堂特邀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史吉祥為公眾帶來題為“博物館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博物館化”的精彩講座。配合“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的舉辦,特邀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顧永祥為大家講述華陽顧氏古琴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堅守與傳承。
“文創市集”將在遼博一層文創專賣區“遼博雅集”開市。此次“文創市集”匯集了各類具有博物館特色的文創產品。另外,遼博將于5月18日延長閉館時間,開啟博物館文化夜場。其間,遼博將開放一層至三層包括“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何處尋琉璃:海城黃瓦窯榮達的歷史與文物”在內的十余個展覽。
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后,遼博還將推出“絲竹管弦知多少”“我與蔚藍”“相約策展人”“古琴雅集”等多場次文化活動。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懷燁 主任攝影記者 常晟罡)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