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qmqcg"><cite id="qmqcg"></cite></acronym>
    <td id="qmqcg"><em id="qmqcg"></em></td>
    • 首頁 > 國內 >

      遼寧大連:三代人60年接力守護“渤海精靈”

      4月16日,斑海豹保護宣傳日當天,7頭斑海豹在旅順海域被放歸大海。遼寧日報記者 查金輝 攝

      重新回歸大海的斑海豹。遼寧日報記者 查金輝 攝


      (資料圖)

      斑海豹如同田甲申的孩子一樣。遼寧日報記者 查金輝 攝

      海洋,生命的搖籃,它哺育了豐富多樣的海洋動物,斑海豹就是其中之一。在我省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每年都可看到斑海豹的身影。為了研究、保護、救助這一珍稀海獸,在我省大連市,有一家單位、一群人,多年來接續不斷地進行斑海豹種群資源調查、監測、救助、保護等工作。這家單位名為遼寧省農科院所屬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海科院”),這群人是海科院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研究室的工作人員。

      他們,是科研專家,但更似漁民,長年累月于大海之邊,找尋斑海豹的“足跡”。

      他們,致力于水生野生動物的研究,但更像急診科醫生,一旦發現擱淺的斑海豹幼崽,就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施救。

      經過三代科研人員的接力,基本摸清了我國海域斑海豹的“家底”。從1992年至今,海科院與相關單位合力,成功救助了388頭斑海豹,放歸299頭。

      今年4月16日,斑海豹保護宣傳日當天放歸的7頭斑海豹中,有5頭就是海科院團隊成功救助的。

      種群調查

      三代科學家均曾被“困”孤島

      依海而建的海科院內,有一棟單獨的建筑,這里是斑海豹在陸地上的家園。4月15日,斑海豹保護宣傳日的前一天,記者來到這里。

      順著樓梯來到地下室,斑海豹的叫聲愈發清晰。走廊兩側的墻面上,懸掛著遼寧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基地、斑海豹救助、野化訓練與放歸等牌子,圖文并茂地展示多年來海科院救助過的斑海豹情況。照片中的斑海豹們,大多身披白色胎毛,身體瘦弱,其中不乏受傷的個體,看上去讓人很是心疼。

      打開走廊盡頭的一扇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天藍色的水池,5頭健壯的斑海豹寶寶正在暢游。見有人走近,它們有的主動上岸“打招呼”,有的則警惕地躲到角落里偷偷張望。呆萌可愛的樣子,與墻上照片中可憐的同類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頭就是我們今年救助的1號斑海豹。”海科院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研究室副研究員田甲申指著一頭正要上岸的斑海豹說,它于2月1日在大連旅順海域被發現,目測出生只有10天左右,還沒有吃過奶,腰上還有被同類咬過的印記。經過研究人員的專業救助,現在它已經是一個健壯的“男子漢”了。

      作為海洋生物,斑海豹種群一度是人們未知的領域,要想研究、保護和救助好斑海豹,前提是要很好地了解它們,摸清種群的活動區域、數量分布、生活習性等。為此,海科院的專家們,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開啟了對于斑海豹的探索。

      “早些年間,采取的是最為‘原始’的野外調查,也就是去斑海豹活動區域做種群調查。”海科院副院長鹿志創作為守護斑海豹的第三代傳人,對此有著深切的記憶,“省內的盤錦市、大連市,乃至省外的山東等地,我們都去過。”

      那個時候條件艱苦,調查工作的交通工具是破舊的小漁船。“行駛速度慢,從我們生活的陸地到斑海豹經常出現的小島,需要花上很長時間。”鹿志創說,“上一次島很不容易,所以每次去都要住上一段時間,螞蟻島、虎平島都是我們經常去的。”

      島上沒有水、沒有電,更沒有通信信號,是名副其實的孤島,只能過與世隔絕的日子。說起吃和住,就地生火煮方便面、搭帳篷露營是標配。

      孤島上的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要抓緊一切時間做調查,黑天后只能在帳篷里數星星。因為當時的裝備不足,沒有無人機,硬件設備只有望遠鏡,調查的效率很受限。

      這些可以預判的問題都算不上難題,海上的天氣變化,才真的會讓人措手不及。

      “我們上島前,都會與漁船溝通好返程時間和地點。但若趕上天氣突變,出現大風大浪,漁船過不來,那就被‘困’在島上了。”鹿志創說,雖然大家都會選擇天氣晴好的時候出海,但突然變天的情況并不少見。

      從海科院第一代做斑海豹研究的專家王丕烈開始,到第二代專家韓家波、馬志強,以及第三代的鹿志創、田甲申,均遇到過被“困”島上的情況。

      所以大家也都有了經驗,上島前不僅看天氣,更會多準備出幾天的飲用水、餐食等,有備無患。

      條件雖艱苦,但這種全身心回歸大自然的狀態,也會收獲城市里人們難得一見的風景。

      “剛參加工作的那些年,上島調研時經常是早上一醒來,發現有斑海豹‘躺’在自己身邊,那種感覺,真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多年來一直從事野外調查工作的馬志強,獨自上島次數最多,和斑海豹親密接觸的機會也最多。談及與斑海豹“共眠”,他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60多年來,海科院對于斑海豹的調查工作一直在持續,老一輩的斑海豹守護者,適時將接力棒交給了年輕人。到了2008年至2015年間,鹿志創和田甲申主要承擔起調研任務。因為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專家們了解到,每年2月到5月,在大連螞蟻島、虎平島,盤錦遼河口,斑海豹出現的概率較大。在這段時間的這些區域里,科研人員加大了投入,將調查頻率再加密。同時隨著科研設備的升級,科研團隊在遼河口、虎平島安裝了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斑海豹的動態情況。

      但監測設備只能拍到平面狀態,仍無法確切得知斑海豹種群數量,所以時至今日,人工上島的實地勘查,仍是必要之舉。“我們的實地走訪工作,將持續不斷。”田甲申說。

      調查工作,是通過“點”來調查“群”的。2006年至2007年,科研團隊通過飛機對斑海豹繁殖區進行大范圍調查,發現了六七百頭斑海豹,進而推算出,在渤海遼東灣結冰區的斑海豹種群數量在2000頭左右。

      臨時家長

      受傷幼崽大多經歷漫長漂泊

      摸清斑海豹的“家底”后,科研人員開始對其有針對性地救助。而說起斑海豹的救助,田甲申算得上是“第一人”,是在海科院前輩們做足了資源普查的基礎上進行的開創性研究。

      在海科院的大院內,田甲申經常會身著藍色的工裝,隨時隨地做好監測斑海豹狀況的準備。“我從小就喜歡動物,大學時主攻水產養殖專業,畢業后到海科院實習,接觸了斑海豹的資源普查工作,從此便與它們結緣。”田甲申指著救護基地的牌子說,在了解了斑海豹的特征、習性后,團隊開始對它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救助,充當“臨時家長”。

      “海科院救助的斑海豹,大多是與母獸走失的幼崽,任務急難險重。”田甲申說,斑海豹每年1月至2月在冰上產崽,而進入2月后,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再加上海浪、海風等海況因素,在母獸外出覓食時,容易出現載有幼崽的海冰融化或幼崽掉入水中的情況。

      剛出生的斑海豹幼崽身披白色胎毛,不能自主攝食,雖會游泳,但因胎毛比較吸水,不利于長時間在水中游泳,落水或在浮冰上的幼崽只能在海上“隨波逐流”,擱淺在岸邊。因此與母獸分離后,斑海豹的幼崽在自然條件下存活的概率不高。

      所以,當人們在岸邊看到擱淺的斑海豹幼崽,其往往是在海上漂流了數日,未進食且可能受傷的虛弱個體。“它們中的大多數,若不及時救助,是有生命危險的。”田甲申說,因此每年2月,是救助斑海豹幼崽的高峰期。“臨時家長”們通常24小時待命,發現有需要救助的斑海豹,就會雇用符合斑海豹運輸條件且規定行駛速度可以達到120公里/小時的車輛,爭分奪秒趕往現場。

      為何選擇雇用這種條件的車輛?田甲申解釋,“救助基地在大連市內,而發現斑海豹的區域有可能在大連、盤錦、錦州、葫蘆島,若是路途較遠,車程較長,可能會耽誤救治斑海豹的時間。雇用此種車輛,不僅符合斑海豹運輸條件要求,而且行駛速度較快,會贏得救治的黃金期。”

      這,只是斑海豹救治工作中的一個小細節,但充分體現了科研團隊工作的細致和嚴謹。

      “今年救助的5頭斑海豹,相對比較順利。”田甲申說,有的是在海上經歷漫長“漂泊”,長久沒進食的,有的是受了外傷,需要處理傷口的,但總體來說,相對容易。

      相比之下,去年的救助工作是近年來最困難的。田甲申回憶,去年救助的斑海豹中,有一頭背部有7處傷口,被發現時已經奄奄一息。還有一頭一直不會自主進食,需要每天人工喂食。

      “受傷的斑海豹,每天都需要用抗生素,且2個小時觀察一次狀況;不會自主攝食的斑海豹,需要每天飼喂三四次。”田甲申說,幾乎有一個月的時間,救助團隊“長”在了救助基地,直到這兩頭“問題”斑海豹的生存不再有問題。

      從2016年至今,海科院每年都會救助斑海豹,且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重視程度愈來愈高,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熱心市民加入救助斑海豹的隊伍中,每年救助斑海豹的數量也不斷上升。

      “救助斑海豹的數量增多,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斑海豹種群的數量可能有增多的趨勢。”田甲申說,因為在野外資源調查和收到死亡水生野生動物報告時,較少發現有死亡的斑海豹,這說明斑海豹的生命力是比較強的。很多時候,成年的斑海豹即使受到一些外傷,也不影響其生存。

      護送回家

      入海后它們頻頻回頭

      被救助后的斑海豹在達到放歸標準后是要回到大海的懷抱的。也就是說,海科院的科研人員在將斑海豹幼崽帶大,與它們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礎后,還要再送它們離開。

      在情感上,這是讓人很難割舍的。田甲申說,隨著每年不斷地與斑海豹接觸,不斷地近距離互動,與它們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

      今年4月16日,田甲申與團隊成員帶著5頭斑海豹,在大連旅順海域進行了野放工作。登船出海之后,田甲申一直凝望大海,沉默不言。

      “舍不得,但必須舍。”田甲申說,“不夸張地說,我對自己家人都沒有對斑海豹上心。自己家人感冒發燒時都不特別管,但若是斑海豹病了,不管是什么時間,自己在哪兒,都會放下一切回單位。”

      因此,田甲申沒少被家人抱怨。但他并沒有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而退縮,反而是經常帶家人來看斑海豹,給自己的家庭融入更多的斑海豹元素。“現在家人會主動要求看斑海豹了,對我的工作也多了理解和支持。”

      同時,田甲申也深知,海洋才是斑海豹真正的家園。在斑海豹不具備自主生存能力的時候給予幫助,陪伴它們成長一段時間,再讓它們回到種群,是他的職責、使命。

      斑海豹具有2至3歲孩童的智商,對將其一手養大的科研團隊成員同樣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在被放歸之前做了野化訓練,但入海后的它們依然頻頻回頭,深情凝望科研人員所乘坐的船只,并在圍繞船只暢游了數圈之后,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孩子們回家了,希望它們可以好好成長。”田甲申的眼睛有一絲濕潤,同時表示,自己將馬上投入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中。

      “放歸斑海豹之后,我們會利用救助期間采集到的斑海豹毛發、血液、糞便等樣品開展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內容,為斑海豹的研究與保護積累更多的科研數據。”田甲申說,同時科研人員會在放歸的斑海豹身上粘貼信標,記錄查看其洄游規律。

      根據多年跟蹤研究,科研人員已經掌握了遼東灣斑海豹的洄游規律。每年11月,斑海豹穿越渤海海峽,陸續進入渤海的遼東灣,一部分直接由老鐵山水道通過,一部分經廟島的跎磯水道,并在該處稍事停留,而后北上。次年二三月海冰融化后,當年生的斑海豹幼崽會分散在渤海海域覓食,部分成獸在遼東灣北部的遼河口棲息換毛;另有部分成獸在大連渤海海域的虎平島、螞蟻島礁灘棲息換毛。

      進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渤海海域能觀測到的斑海豹逐漸減少,斑海豹種群逐漸向黃海北部海域包括韓國的白翎島海域遷徙,部分斑海豹個體經朝鮮海峽游向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灣海域。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的6月至10月,在盤錦遼河口、大連虎平島和螞蟻島、山東廟島群島等處,仍有斑海豹身影。這說明有部分斑海豹,已長年生活在渤海水域。

      在保護中研究,在研究中保護。海科院是全國海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網絡成員單位和農業農村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海洋哺乳類)鑒定單位。近年來,通過開展人工授乳和食物投喂策略、疾病診斷和治療、動物行為和健康評估等技術研究與應用,形成了有效的斑海豹救助流程和綜合技術,斑海豹救助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1年,斑海豹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上升為一級保護動物,全社會對其的保護意識更強。田甲申說,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又重了些。目前,海科院的科研人員正在研究如何做優斑海豹分布區的生態環境,為斑海豹生存、繁衍提供更好的家園。

      記者手記

      坐熱“冷板凳”

      李 越

      保護斑海豹,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專業、愛心、韌性缺一不可。

      專業是基礎。迄今為止的海洋生物學中,并無保護斑海豹這個專業,救助人員全部是“半路出家”“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再學習、再鉆研必不可少。而隨著全社會對于斑海豹保護工作的持續深入,培養在學中干、干中學的專業人才隊伍勢在必行,且要形成梯隊,接續發力。

      愛心不可少。與斑海豹的交流,全在無聲的世界。這種海獸體味很重,為其打針、喂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沾上腥臭的味道。工作人員回家之后,很受家人“嫌棄”。飼喂斑海豹時,還有被咬傷的風險,需要打狂犬疫苗。因此,只有真正熱愛斑海豹,將其視為家人,才能樂于付出,甘于奉獻。

      韌性是關鍵。科研人員,除了每年初在斑海豹救助的“黃金期”需要時刻在崗外,對種群的科研工作仍貫穿全年,且年年往復。歲歲情況類似,但細節各有不同,事無巨細,瑣碎費心,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即便遭遇困難、挫折,仍需保持定力再出發。

      這是一張“冷板凳”,海科院三代人接力來坐,終于讓其熱乎起來。從第一代的一個人,一套行李,上荒島,到如今第三代一個團隊,采用現代科技裝備做科研,救助保護斑海豹的工作愈加深入,收獲的是我們生物多樣性的大家園。

      我們相信,這支救助保護斑海豹的隊伍,會越來越壯大。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范圍內野生斑海豹數量為40萬至60萬頭,而分布在我國海域的斑海豹種群數量約為2000頭。遺傳學和生態學研究顯示,這2000頭斑海豹與世界其他繁殖區的斑海豹缺乏遺傳基因交流,并存在生殖隔離,屬于世界范圍內斑海豹獨立進化的一個分支,有自己獨特的遺傳基因,在保護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們因此被稱為“渤海精靈”“海上大熊貓”。本文所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渤海精靈和它們的守護者之間,而故事的時間起點,遠在一個甲子之前。

      斑海豹

      渤海和黃海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它是唯一能在我國海域進行繁殖的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渤海遼東灣結冰區是世界上斑海豹8個繁殖區中最南端的一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

      推薦閱讀
      亚洲线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看片在线观看,草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六月丁香色婷婷综合久久
    • <acronym id="qmqcg"><cite id="qmqcg"></cite></acronym>
      <td id="qmqcg"><em id="qmqcg"></em></td>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免费看的黄网站| 最近电影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29页|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春色www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91免费播放人人爽人人快乐| 日韩精品在线电影|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青青草在视线频久久|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人做人视频在线观看| acg全彩无遮挡口工漫画网址|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韩国大尺度床戏未删减版在线播放 | 亚洲女成人图区|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 xxxxhd93|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性色| 久久综合网欧美色妞网| 色屁屁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好大好爽好舒服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黄色免费短视频| 成年性香蕉漫画在线观看| 偷自视频区视频真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