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藝原創話劇《天算》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巡演。(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核心提示
5月19日和20日晚,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抗戰三部曲”收官之作話劇《天算》亮相第八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在國家話劇院劇場演出。上世紀40年代奉天北市場里的殊死抗爭、主人公白鳳岐及鄉里鄉親與日本侵略者的機智周旋,通過話劇的藝術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掌聲如潮,收獲了北京觀眾的廣泛好評。
全國篩出18部劇參演 《天算》入選
第八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是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本屆邀請展從全國范圍內遴選出18部優秀原創話劇作品,于今年3月至8月接續上演。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話劇《天算》受邀參演。5月21日上午舉行了《天算》專家研討會,全國多位戲劇專家與主創團隊一起探討臺前幕后的戲劇創作。
自2022年首演以來,《天算》在全國的巡演以及線上展演中收獲了專家和觀眾的普遍好評,并榮獲遼寧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兒童藝術劇院)黨委書記、院長佟春光表示,在以李默然為代表的幾代老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遼藝通過一部部作品形成了具有北方地域風格的關東演劇學派。同時,遼藝努力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形成了遼藝的藝術風格。
在第八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舞臺上,話劇《天算》獲得了觀眾的喜愛,兩場演出,場場爆滿,1600多名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劇作家、原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歐陽逸冰認為,中國人的戲劇需要表達中國人的情感。《天算》是對歷史時代、民族情感有著深刻理解的作品,因此也更能走近觀眾。
《天算》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有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有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更有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舞臺上方懸掛的大鐘,仿佛時光倒流,伴隨劇情的起承轉合,感動著現場的觀眾。“圍繞著核心人物白鳳岐展開的所有情節、所有情境的設置、所有矛盾的沖突應該說都是具有感染力的。”中國藝術報總編康偉說,“劇中,北市場這個地點的構建非常到位和成功,各個角色人物帶出了一個強烈的時代氛圍,具有代入感。”
有觀眾特地從外地趕來看《天算》
“這個故事很讓人感動。”“劇中的矛盾沖突以中國式論‘道’的方式呈現,非常有新意。”“演員演得特別好,功底特別扎實。”在國家話劇院劇場演出后,觀眾紛紛表達著對于這部作品的喜愛。來自天津的年輕觀眾黎女士特地趕到北京觀看了這場演出。在她看來,如此具有感染力、有獨特風格的作品非常值得觀看。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徐健認為,該部作品從表面上看是有關歷史的敘事,聚焦的是沈陽抗戰時期一段可歌可泣的民眾抗戰史,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展現出的正氣與不屈,風格明晰,演繹精湛。
作為遼藝“抗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算》在《祖傳秘方》《開爐》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創作。主創團隊包括導演宋國鋒、編劇孫浩、舞美設計指導王紀厚以及主演宋佳倫、顧玲玲、王麗霞、齊昕欣等,既有藝術家的把關,也有優秀演員的演繹。《天算》通過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道”文化,以戲劇化方式呈現抗戰歷史之中的人物命運,讓家國情懷的思想表達也更具戲劇張力。
“抗戰三部曲”編劇孫浩認為,時代精神在戲劇創作中體現為一種嶄新的戲劇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既是創作戲劇的人的精神,也是戲劇中人物表現出來的精神。《天算》創作的初衷就是“為沈陽父老鄉親立傳”,通過小人物展現大歷史,尤其是遼藝所傳承的關東演劇學派所展示的戲劇魅力。在導演宋國鋒看來,話劇《天算》塑造出了性格迥異的人物群像,在臺詞的處理上,通過注重東北話的恰當運用,讓演員體現人物心理過程,再將具有東北地域文化的臺詞呈現出來,精益求精創作出精品。對此,飾演男主角白鳳岐的青年演員宋佳倫認為,作為遼寧人,劇中鮮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表達是帶有情感的,同時也更需要演員更深層的思考,深入地了解歷史,才能塑造好角色本身。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肩負著展示中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責任。”佟春光表示,未來,遼藝將繼續加強舞臺創作,持續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高質量藝術作品。
(遼寧日報記者 譚 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