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沈飛的一處裝備研制車間內,幾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針對現場情況進行分析論證,不遠處高高懸掛的紅旗上印有亮黃的大字:航空工業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
2012年11月,我國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完成著艦起降試驗。擔任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的航空工業沈飛公司總經理羅陽因突發心臟病不幸辭世。2013年,沈飛公司成立第一批“羅陽青年突擊隊”。這支隊伍中,有“文墨精度”方文墨,“王牌銑工”王剛,用3D打印為戰機制作零件的李曉丹……他們是涵蓋技能、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始終奮戰在產品生產、技術研發、管理創新的最前沿,并攜手開展跨界合作。今年,這支隊伍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王剛是第一批加入“羅陽青年突擊隊”的。作為數控加工廠銑床工,他始終致力于挑戰銑削加工的極限精度。“廠里有兩臺進口數控設備,由于沒能掌握其操作技術,設備基本處于閑置狀態。”王剛回憶,新產品的生產迫切需要高精度的加工機床,組織攻關迫在眉睫。通過一點一滴查閱資料,王剛團隊用了3個月的時間讓這兩臺設備在生產中發揮出關鍵作用。
“我們既以羅陽同志命名,就要體現羅陽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用心做好每一個細節,奮力攻克每一個難關,讓每一件產品都成為精品。”王剛說。
2010年入職的劉艷梅是羅陽在任期間引入公司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飛機是由零部件組裝生產的,未來飛機的構件發展趨勢都是大型化、整體化,而焊接技術是一種特別有效、不可或缺的連接方式。”劉艷梅說,為實現新材料、新工藝在飛機上的使用,自己和團隊潛心攻關,決心實現關鍵材料、核心器件的穩定生產。目前,她對研制機型的焊接技術進行改進,并對多項重點課題進行攻關,有效提升了大型部件的生產質量。
同樣是博士畢業后進入沈飛工作的張敏,選擇沈飛是沖著羅陽烈士用生命肩負起“大國重器,以命鑄之”的那份責任擔當。進廠后她加入第一批“羅陽青年突擊隊”,為航空裝備科研生產做好推進保障。“不斷突破自我,才能不斷進步。”張敏說,自己已經由普通員工成長為新時代裝備質量管理體系專家、集團AOS管理體系專家、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特聘管理專家。
在科技創新上大顯身手,在技術攻堅里精雕細琢,在企業管理中勇于開拓……他們,只是“羅陽青年突擊隊”的縮影,還有眾多隊員在“急、難、險、重、新”任務攻關中發揮作用。未來,隊員們將在工藝探索改進、技術創新應用、零件生產提速、生產保障服務、裝配試飛交付的最前沿,繼續吹響航空強國的“工人先鋒號”。
(楊欣蕊 遼寧日報記者 李 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