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有人在彈古箏……” 一個河南小女孩走在沈陽故宮大正殿門前,拉起媽媽的手循著琴聲來到沈陽故宮古戲臺,只見古戲臺前圍滿了游客,兩名身穿白色長紗裙、梳著長發的女子正在古香古色的戲臺上彈古箏。
(資料圖)
6月4日10時,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的7名大學生走進沈陽故宮,為游客送上一場民樂演出,這是他們在沈陽故宮的第四場演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20歲的大學生林奕岐和周晨曦演奏了一曲古箏版的《我的祖國》,獲得了陣陣掌聲。
沈陽故宮的古戲臺始建于1781年至1783年。近年來,為了挖掘歷史文化,沈陽故宮開始重新啟用古戲臺,定期為游客演出傳統戲曲、相聲等。
古箏的余音在屋檐和石瓦中縈繞著,古戲臺上又傳出悠揚的二胡聲,身穿白色長裙的王文婧、林圣贏 、于小禾與身穿黑色唐裝的劉子鑫4人齊奏二胡《草庫圇》,琴聲時而低沉、時而歡快,如泣如訴感人至極,讓游客驚嘆民族音樂的魅力。
當高大帥氣、穿一身白色唐裝的于方浦走上戲臺時,游客報以熱烈的掌聲。他向游客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后向游客介紹了《晉調》,他說:“《晉調》是笙演奏家閻海登于1960年創作的一首笙獨奏曲,直至今天仍然是笙專業樂曲中,演奏技法難度極高的一首經典曲目。《晉調》素材源自山西梆子戲,是一首充分體現山西民間音樂濃烈鄉土氣息的樂曲。”接著,于方浦雙手捧起笙,激情飛揚地為游客演奏了《晉調》。
“笙這個樂器不像古箏、二胡那樣被很多人了解,沈陽故宮游客流量大,有來自全國各地及國外的游客,希望通過這個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笙這件樂器及演奏的曲目,作為一名大學生能把音樂帶給大眾、服務大眾、回饋大眾,非常有意義。”于方浦笑著對記者說。
古戲臺上,《我和我的祖國》《賽馬》《姑蘇春曉 》《河南小曲》等曲目,讓游客聽得入迷。“我是第一次來沈陽,不僅游覽了有著近400年歷史的沈陽故宮,感受了清文化歷史的魅力,還能在這么一座古老的宮殿里聽到這么鮮活的琴聲,這次來沈陽值了!”廣州游客王先生說。
在互動環節,當游客問此次演出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時,參加演出的大學生們紛紛說著自己的感受,于小禾說:“在這座200多歲的古戲臺上拉二胡時,我在想,曾經在這個戲臺上演出的是些什么樣的人呢?演的都是什么曲目呢?我感覺自己演奏的時候好像是在和他們對話。”
激情而清澈舒緩的琵琶聲,悠揚而清脆悅耳的竹笛聲、喜慶熱烈而火爆的嗩吶聲,柔和且富有詩意的古琴聲……聲聲入耳,飄揚在紅墻青瓦間,也飄揚在游客的心中。
去年8月,沈陽故宮博物院與沈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遼寧大學等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讓文物寶藏“活”起來。今年4月中旬開始,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筑夢志愿團隊”走進沈陽故宮,每周日上午在沈陽故宮古戲臺、牡丹園中進行公益演出,直至今年10月。演出的曲目有《歡樂的潑水節》《高山流水》 《茉莉花》《漁舟唱晚》《水墨丹青》《胡笳十八拍》《梅園吟》等,每場表演時長1個小時,受到現場觀眾喜愛。
(遼寧日報記者 楊 競)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