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節能減排,人人有責。”時下,這句口號隨處可見。沈陽市第九中學高二一班的學生孫寅策則將其運用到學習生活中,他研究的課題《利用廢棄生物質吸附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在2022年度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小課題中成功立項,并已申請國家專利,目前為實審狀態。6月11日,孫寅策在接受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是廢棄的生物質,也就是秸稈給了他靈感,“這項研究既可以處理廢棄的秸稈,也可以幫助實現‘雙碳’目標。”
孫寅策介紹,《利用廢棄生物質吸附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這項課題于去年3月立項,“在研究過程中,結合了木屑、果皮、秸稈等大量廢棄生物質垃圾在處理或自行腐爛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氣體以及污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于是,他大膽猜想,使用秸稈處理污水,并應用了化學知識及研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孫寅策坦言,平時在生活中就對化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經常會思考‘為什么洗衣粉能洗干凈衣服’‘為什么油脂用肥皂就能洗掉’等問題。我認為,只要用心留意,就能發現化學反應與生活密不可分。 ”正是這些“神奇的現象”,讓他時刻保持著好奇心,走進實驗室做起小實驗。
談及本次研究過程的收獲,孫寅策用“頗豐”來形容,“首先,在操作的過程中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做成實驗之后讓我有了獲得感和滿足感;其次,在實驗過程中培養了我對化學的興趣,讓我對化學這一學科有了更深的認識。”孫寅策表示,此次研究的成功離不開老師的幫助,“沒有老師辛勤的付出,是做不成這樣的課題研究的,我要感謝老師對課題的指導。”
“孫寅策學習成績優秀,尤其化學成績優異。他的動手能力很強,平時喜歡做小實驗。”作為沈陽市第九中學科研主任,同時也是孫寅策的班主任、化學教師,劉小安表示,通過本次課題研究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對待科學的態度與環保的意識,有助于學生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懷燁)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