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所副所長徐東良受邀來到旅順博物館,現場為遼師文博專業的師生講解古代袍服修復。(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這是件清代的袍服,僅從其造型獨特的紋飾圖案來看,便可見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來自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文博專業的大二學生冷羿萱認真地記錄著,與以往學習不同的是,這次,課堂從階梯教室變為了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室,書本上的圖片也變成了真實可感的文物。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冷羿萱和同班的22名同學一起走進旅順博物館,學習紡織品文物保護與修復。6月10日、11日,旅博特邀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所副所長徐東良老師分享相關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理論知識,同時,帶著學生們參觀旅博紡織品文物袍服的修復工作。
“從近4000年前山西出土的人工養殖蠶繭,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清代袍服,歷經4000多年,尤其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慢慢形成我們中華民族的審美風格”,10日、11日上午,徐東良給學生們帶來了“紡織品文物的保護與修復”“試談高昌回鶻藝術的審美特征”兩場講座,講解了我國的紡織歷史發展以及石窟佛教造像、石窟壁畫審美的演變。
“徐老師的講座既有對紡織品文物全面的介紹,又有專業研究領域的拓展,讓我們不僅對紡織品文物相關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歷史文化之美。”冷羿萱說。
在結合理論學習的基礎上,10日下午,同學們來到旅博的文物修復室,這里正在進行著袍服文物的修復工作。掀開放置在袍服上的宣紙,眼前真實的歷史文物讓學生大開眼界。
“破洞本身是缺失,原來損壞的部分已經找不到了,所以說我們就要織上跟它接近或者是相同的面料。”在文物修復室工作的同時,徐東良和學生分享修復的過程。他結合大量紡織文物的保護修復案例,展示了旅順博物館的紡織文物藏品及制作工藝,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紡織品文物修復保護的原則、理念、技術路線和操作流程。
“我在博物館里觀摩修袍服,對修復的文物近距離接觸,然后再加上老師的講解,對我來說印象更深了。”冷羿萱說。在專家講解時,同學們紛紛拍照記錄,很多聽不懂的地方,同學們會用錄音記錄下來,“回學校之后再研究學習一下。”冷羿萱說。
旅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活動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為了讓同學們了解文物保護相關工作,增強文化自信,博物館特意舉辦了這樣的專場活動。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可以對紡織歷史有一個全過程的了解,另外通過制造工藝、制造技術可以反映出紡織工藝水平發展的脈絡,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或者參考。
在扎染互動環節,冷羿萱練習扎染圖案,木片的固定是否牢固、浸泡時長是否足夠、著色是否均勻,這些實際細致的操作讓她花費了不少工夫,也讓她對紡織品文物保護有了更多思考。
冷羿萱說:“每一件紡織品文物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正如老師所說的,袍服上的每一條花紋、每一種顏色都要精準到哪一根經線、哪一根緯線上,每一處細節都在講述著我們的歷史,也更讓我堅定了繼續學習文博專業的信心。”
(遼寧日報記者 譚 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