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教室,一位老師,兩名學生。這是遼寧省光明學校(遼寧省孤兒學校)小學部老師石平的日常。“我教的是輔弱班,相當于專門為學習困難的孩子補課的班。”石平說,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是“量身定制”。
(相關資料圖)
“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用‘愛的教育’為孤兒成長助力。”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偉說。這份愛,首先是因材施教,用適合孤兒的教育,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每個孤兒的背后,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他們個體差異大、層次多,有的學習能力低,有的很聰明但欠缺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因為遭遇變故導致情緒低落、學習動力不足……對于這群特殊的孩子,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效性不高。
近年來,學校在堅持教學內容、升學考試等方面與社會普通義務教育學校基本一致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初步構建適合孤兒成人成才的多元發展培養課程體系。立足學生差異,實施培優輔弱補偏措施,在小學低年級成立輔弱專班,在小學高年級建立目標生導師制,加大藝術特長生培養力度,制定學生興趣特長一體化方案;組建籃球隊、美術班、書法班、攝影班、舞蹈隊等特長班隊,鼓勵多元發展;開展職業認知教育和職業體驗活動,確立學生向普通高中、特長、中職方向發展的“三型”培養模式。
“我們對每個孩子進行個性化分析,做到‘一生一案’,別耽誤他,也別放棄他。”李偉說。
“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理解他們的苦衷、體諒他們的難處,要用愛去溫暖、關懷他們。多激勵、多表揚,同時降低門檻、激發興趣。”石平為每個孩子建立了學習檔案,這些檔案是她有針對性備課的參考,也是孩子們成長的記錄。“你看這個孩子,剛開始只會畫豎條做計算題,現在已經會100以內的豎式加減法了。”石平一邊翻閱檔案,一邊講述著孩子們的進步。
愛的教育,讓這些孤兒樹立自信,擁有更強大的內心,能夠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一個孩子患有嚴重的脊椎炎,脊柱彎曲,只能低頭走路。學校邀請專家會診,并帶孩子到北京手術治療,讓孩子的腰板直了起來。曾經靦腆內向的孩子打開了心扉,也找回了對生活的自信。
一個女孩幼時面部有傷疤,等到適宜做手術的時機,學校帶著孩子去醫院恢復了容貌,孩子的臉上出現了燦爛的笑容。
學校還通過課程、活動等加強對孩子德育和心理的培養,并對孩子成長過程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潛在問題及時糾偏。
定期帶孩子去超市、逛街、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到森林動物園研學、到田間進行農耕勞作體驗……學校多方面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老師們用更為細膩、更為豐富的愛來彌補這些孩子曾經缺失的愛,形成了一種“親情型師生關系”。
班上新來的楠楠(化名)難以適應集體生活,不說話也不合群,生氣時甚至會把整排的桌子推倒。班主任周降珠給他一個深深的擁抱,告訴他,“老師要和你成為朋友”。
在靜待花開的日子,周降珠有空兒就陪孩子聊天;給孩子買練習冊、輔導書;細心觀察孩子需要,第一時間提供幫助……“你堅持關心他,他一定會有改變,盡管過程可能會很慢長,甚至出現反復。”當了11年班主任的周降珠深有感觸。慢慢地,孩子眼中的懷疑變成了信任、依賴,也開始與老師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
每到節日,英語教師張秀芳都會收到來自同一個孩子的獨特祝福微信,有時別人甚至無法讀懂。這是她帶過的一個患有腦積水的特殊孩子,生活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差。“每次班級出去活動,我都拉著他的手、幫他拿衣服,生怕一轉眼他就走丟了。”三年中,張秀芳用心傾聽著他的悲喜,給他在舞臺上展現光芒的機會,帶領班級的同學一起關愛、照顧他。
如今,這個孩子已畢業六年,在一家飯店工作,也算自食其力。
“張媽媽,我漲工資了,我好好干活,你也好好干活,多獲榮譽!”張秀芳獲評優秀教師后,再次收到孩子的祝福微信。
“張媽,我在準備考研。”
“芳姐,我正在準備入黨材料”……
一個個已經畢業的孩子總是第一時間把好消息與心底最重要的那個人來分享。看到孩子們的信息,張秀芳感到由衷欣慰,“我帶的這屆孩子也馬上就中考了,既期待,又不舍”。學生一屆又一屆,始終不變的是她對孩子們的愛和陪伴。
“我們就像是小船,孤兒學校是帆、是溫馨的港灣。”一位2017級畢業生如是說。
孤兒學校讓缺失家庭溫暖的孩子重獲親情,受到良好教育。近年來,學校95%的初中畢業生考上了高中、藝術院校或中等職業學校,98%的高中畢業生考上了大學,培養了近千名大學生。
“沒有學校,我不能走到今天,希望學弟學妹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和生活條件。”1988屆畢業生孫玉忠至今還記得老師們的名字和當年在學校生活的點滴。這些年,他帶著這份愛參加了各類公益活動,并獲得感動沈陽人物、沈陽市身邊好人、沈陽市學雷鋒先進個人等榮譽。
把愛裝進孤兒的心里,有愛就有光,他們就會走向更美好的遠方。
(遼寧日報 記者 關艷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