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壁畫登上舞臺,獲中國舞蹈“荷花獎” 沈音群舞填補我國遼代樂舞空白
【資料圖】
穿越時空的《散樂圖》
不久前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獎的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原創古典舞群舞作品《散樂圖》,近日亮相遼寧省運動會開幕式,贏得滿堂喝彩;《散樂圖》還將參加“慶祝香港回歸26周年”的相關演出。從壁畫走到舞臺的《散樂圖》,填補了我國遼代樂舞空白。
起源
《散樂圖》其實是對遼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
沈音群舞《散樂圖》以遼墓壁畫“散樂圖”為創作基底,那么該創作的起源在哪里?
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院長王海峰說:“群舞《散樂圖》的背后是我們學院的一個藝術科研項目。可以說,《散樂圖》其實是對遼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
遼寧,遼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據《遼史·志·卷二十四》中記載:“遼有散樂,蓋由此矣。”可見“散樂”是遼代樂舞的重要表演形式。但是遼代樂舞在我國的藝術史上卻是一個空白,沒人具體知道遼代樂舞的真實情況。
2020年沈音參與了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的科研項目——《遼代樂舞的創作和研究》。2021年底,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開始組織《散樂圖》主創人員采風,選取遼墓壁畫“散樂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為原型,深入挖掘豐厚的遼代樂舞文化,對作品的框架、服飾、音樂、道具、妝發等進行多次交流研討,聽取專家意見,并經反復推敲修改后最終定稿。
創作
壁中影、畫中人穿越時空與現代相見
群舞《散樂圖》由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張蕊、蔣樹棟與北京舞蹈學院田湉三位老師共同編創,表演團隊由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研究生、本科生組成。
蔣樹棟說:“創作團隊于2021年開始策劃并進行采風,對作品的框架、服飾、音樂等進行反復交流研討,最終呈現的作品全長約6分13秒。表演團隊由12位女性舞者和5位樂手組成(分別演奏笙、琵琶、篳篥、腰鼓和拍板),形象塑造和服飾主要以壁畫‘散樂圖’為原型,通過二度創作并結合現代審美,將遼代樂舞的形象重現舞臺。作品采用沉浸式的表演方式,年輕的演員們身著古裝從晨光中徐徐走來,仿佛穿越歷史塵埃,千年前的遼代樂舞藝術在飛揚的裙袂里、在舞者明媚的臉龐上逐漸鮮活起來。作品通過彈、閃、晃、頓挫、回旋等舞蹈動作確立其‘提線木偶’式的表演風格,通過長袖掩面、身體翻轉、軀干的高度折疊再現壁畫上的舞風舞影,讓地下的壁中影、畫中人穿越時空,與現代相見。”
“我們的道具、服飾、音樂得到了北京冬奧團隊的支持,甚至我們表演時的腳踏,都是繪有遼三彩的圖案,我們就是希望百分百還原當年的場景。”蔣樹棟如是說。
挖掘
將傳承遼寧地域音樂舞蹈文化走向深入
蔣樹棟說:“遼代建立之后,從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儒學與宗教等方面入手,通過吸收、融合我國其他地域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遼代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當時契丹、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創造和發展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草原游牧文化特點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長久以來,遼代樂舞一直沒有被深入挖掘,此次群舞《散樂圖》是對遼代樂舞進行的嘗試性的復原、再創作,通過舞蹈作品傳遞遼寧地域的歷史文化符號,弘揚遼寧地域舞蹈文化的同時,更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從排練的第一天起,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馮志蓮就一直關注這個項目,她說:“《散樂圖》是我國舞蹈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遼代樂舞作品,它仿佛打開了歷史的大門,在時空交錯中,讓沉睡的文物古跡和千年不絕的文脈得以延續。今后我們還將圍繞該項目開展遼代音樂、遼代文化等相關研究和學術活動,打造地域舞蹈品牌,將傳承優秀地域音樂舞蹈文化走向深入。”
今年,沈音將舉行大型音樂會,屆時群舞《散樂圖》將與遼沈觀眾見面。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楊博/文 主任記者 李浩/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