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資料照片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至今,中國空間站應用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在軌實施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18日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上表示,部分項目成果還為未來載人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任務積累了技術基礎。
“已在軌實施的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獲得原始實驗數據近100TB,下行近300個實驗樣品。”林西強說。
2022年12月,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平安返回地球,經歷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種子,也搭乘飛船返回艙從太空歸來。
“我國水稻‘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在國際上是首次,在功能基因調控方面的發現有望促進地面新品種水稻株系培育和高產增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指揮王強說。
王強介紹,除了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突破外,在空間材料科學領域,也首次獲得殼/核結構組織相分離合金材料,有望為航空航天、核電等行業有關相分離合金材料研發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在航天醫學實驗領域,開展了長期航天飛行條件下失重、輻射等復合因素對航天員健康、行為與能力的影響等原創性機理探索和應用基礎研究,在人體心血管、骨骼等方面獲得了航天醫學新發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說。
李瑩輝所在的中國航天員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承擔航天醫學任務的主體單位,在空間站任務期間取得了多個“首次”: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失重對細胞內鈣信號影響的可視化研究;完成我國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也是國際上首例人工血管組織芯片研究,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具有在軌開展器官芯片實驗和分析能力的國家。
在空間新技術領域,空間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熱電轉換試驗相關效率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未來載人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任務積累了技術基礎。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技術試驗領域研制人員郭佩介紹,斯特林熱電轉換系統可將熱能高效轉化為電能,減少對太陽能的依賴。
責任編輯:馬和相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