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古代朝廷調(diào)兵遣將都需要用到一種代表帝王的特殊信物—— 兵符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瑯玡榜》
一個小小的兵符就能調(diào)動幾十萬大軍,它憑什么?士兵就只認符不認將么?皇帝又是通過什么手段來掌握軍隊呢?……
請搬好板凳,拿好瓜子,備好茶水,聽我緩緩道來。
圖片來自電視劇《星漢燦爛》
兵符有多少種形態(tài)?
在沒有電視、手機等通訊不發(fā)達的中國古代,有著十分嚴密的 憑信制度,分為符、節(jié) 。
什么是憑信制度呢?就是把某種特殊的物件作為信物,用來傳達命令或證明身份。
比如眾所周知的玉璽、官印、調(diào)兵遣將的兵符、出使國外的節(jié)杖、驛傳郵遞的竹節(jié)等等,這些都歸屬于憑信制度的范疇。
圖片來自電視劇《夢華錄》
但其中的符和節(jié)是有區(qū)別的。
符,是實施政治、軍事活動的信物 ,可以用來傳達命令、調(diào)遣兵將,又可以用來身份證明,作為出入國境、關(guān)卡、軍營、要塞的信物。
節(jié),是君王派出的使節(jié)所持的信物 ,代表著君王出征、監(jiān)察、辦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國等重大事務的證明。
手中持有虎符 | 圖片來自電視劇《星漢燦爛》
這一制度在秦漢時期實施的尤為廣泛而嚴格。但 中國古代專用于調(diào)兵遣將的信物 兵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誕生 , 當時的兵符就以虎的形態(tài)鑄造,被稱為「虎符」。
可為什么要選用虎的形態(tài)呢?原因很簡單:在金戈鐵馬的古代戰(zhàn)場,虎是威武與勇猛的象征,其瑞獸屬性遠高于其兇獸屬性,而且無論是一名統(tǒng)帥還是一支部隊,都以被稱作猛虎而為榮。
原創(chuàng)圖片
我之前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見過的左半邊 錯金杜虎符,是目前年代最久遠、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一枚虎符 。
這只 1975 年出土于陜西西安郊區(qū),長 9.5 厘米,高 4.4 厘米,厚 0.7 厘米的小虎,青銅材質(zhì),昂首、塌腰、垂尾,作欲走勢的它,別看身形小,卻能虎嘯風生,攪動風云。
先來說說這只虎身上的九行 40 個錯金銘文字(從左向右看):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為:
調(diào)兵用的符,右半邊在君王手中,左半邊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要調(diào)兵超過 50 人,杜地將軍的左符必須與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驗無誤,才能行動。但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不必合驗兵符,只需點燃烽火報警就能行動。
陽陵虎符
我還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見過 一枚完整的虎符——秦代陽陵虎符。
它長 8.9 厘米,寬 2.1 厘米,高 3.4 厘米,姿態(tài)是臥虎狀,頸背上還有 12 字錯金篆書銘文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由此可知,這是給陽陵守將使用的兵符。可惜,由于年代久遠,這枚虎符對合處已經(jīng)銹死,不能分開。
而虎符這種左半符與右半符的對合驗證,在當時被叫做「符合」,這也是 「符合」一詞的由來。
但 歷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兵符都是虎的形態(tài) 。到了 唐朝 ,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 將虎符改為魚符 。
唐代魚符分為三種:銅魚符、隨身魚符、交魚符。且左符在朝廷,右符頒給地方軍事長官。
除此以外,功能上看,也不再局限于調(diào)兵遣將,有的還能證明身份、出入宮門等等。
魚符拓本 |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合驗時, 左、右符中縫處刻有「同」字必須合攏方能執(zhí)行命令。「合同」一詞也就是源于魚符上的刻字和含義。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到了南宋,虎符被恢復使用;元朝則用虎頭牌;明清時期用象牙、金屬、獸骨制作的腰牌逐漸流行起來,動物形狀的兵符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為什么不能偽造兵符奪取兵權(quán)?
如果把兵符拿到現(xiàn)代來看,它的功能你有沒有感覺有點類似于你公司的公章。
公章能不能偽造?似乎并不難是吧?那兵符為什么就不能偽造呢?
圖片來自電視劇《星漢燦爛》
從客觀因素上看,兵符一般由黃金或青銅鑄造而成。在古代,這種 冶煉技術(shù)是被中央政府牢牢掌握 的。
就算你能接觸到這種冶煉技術(shù),可它平時都被藏在隱秘的地方,還被分為兩半,再加上它驗符時,不僅要主體對上,符上的文字、紋路都要完美契合才可以。
想要做到這些,制符人光看設(shè)計圖紙肯定不行,至少需要拿到兩片中的任何一片,并且還需要有足夠長的時間研究,才有可能仿制出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偽造出來了,能不能用還要另說。因為 每個兵符都只能調(diào)動相應地區(qū)的兵馬,并非拿著一個兵符就能包打天下 。
尤其在唐代,魚符還有很多副本:
畿內(nèi)則左三右一,畿外則左五右一。
不同的副本還有不同的編號,皇帝下令用第二張左符,你拿偽造的第三張左符去驗,簡直就是兩眼一瞎!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其次, 兵符也不是唯一的信物 。一般還需要詔書或者圣旨一類的文書,這些文書上還有特定格式和印章。
如果你把其中的格式、用詞、落款等用錯了,那些中央高層的人,都不用看內(nèi)容,一眼假。
所以在古代, 兵符這種一對一的唯一性信息加密原理,有人說它是密碼學的「鼻祖」 。
皇帝如何調(diào)派新將軍掌控軍隊呢?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種情況:
在秦朝,皇帝派的新將軍帶著兵符右半邊去軍隊,找原將軍交接工作。交接后,新將軍就有了左、右兩個兵符。那是不是就可以起兵造反了呢?
這不是不可能,是完全不可能。皇帝又不傻,他敢用這個東西來掌控軍隊,流程上就一定不會是這樣子。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為什么這么說呢?舉個現(xiàn)代的例子就明白了:
想象一下,今天你單位空降了個新領(lǐng)導,早上一去,他自己拿著入職通知書和你說:我是你的新領(lǐng)導,以后工作和我匯報。
你會信麼?是不是通常的流程是需要老領(lǐng)導或HR 帶著新領(lǐng)導和大家見面并通知后,你才認呢?
同樣的道理,皇帝任免新將軍,肯定也不會讓他自己帶著兵符去軍隊交接啊!
其實, 正確的流程是 :
皇帝會指派一個 內(nèi)宮宦官作為使者 ,因為一般內(nèi)宮宦官是不能帶兵的。
接著使者帶著右半邊兵符和新將軍一同前往軍隊。到了軍隊后,召集軍隊中的所有將領(lǐng)開會, 先進行兵符的合符流程 。
此時,原將軍出示手上兵符的左半邊,使者出示手上兵符的右半邊,大家一看,沒問題,符合。
于是,使者就宣布,以后軍隊領(lǐng)導權(quán)移交給新將軍,原將軍把兵符的左半邊交接給新將軍。最后, 使者再把兵符右半邊帶回京城給皇帝 。
這個過程,其實也解釋了 最經(jīng)典的典故「竊符救趙 」中,魏無忌拿著虎符前往軍營,軍營的將領(lǐng)都表示懷疑,最后他只能靠殺人才奪取權(quán)力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所以,從一枚兵符的工藝到軍隊統(tǒng)領(lǐng),古人的智慧有沒有讓你感覺到不可思議呢?
?
關(guān)鍵詞: 調(diào)兵遣將 星漢燦爛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