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資料圖片)
昨夜的風非常的大,把綠色的樹葉都刮落了,用來形容當時局勢的動蕩不安,而作者也為自己的前途感覺堪憂,迷茫,所以才會獨上高樓,想要望盡天涯海腳,找到自己的方向。其實第一境界所說的就像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但又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去向何方?將去做些什么?
2、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之手,描述的是愛情、相思,把主人公飽受相思之苦,變得憔悴消瘦描寫的淋漓盡致。估計,也只有柳永可以做到吧。然而在這里,跟愛情和相思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在這里,王國維想表達的是,在這個人生階段,已經走了人生目標,并且為之艱苦奮斗,堅持不懈,變得憔悴消瘦也無所謂,可看出那種堅心,和毅力。
3、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出自辛棄疾之手,描述的是一個人為了尋找自己想尋找得東西,跋山涉水,奔走千里,然而一直沒有進展,突然的一個回首,發現,要尋找的東西就在眼前,苦苦追尋后,終于迎來了驚喜,告訴我們,只要努力,用心,總有一天會獲得成功。
《人間詞話》的內容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根據自己的藝術觀對古代詩詞的研究與賞析。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主要闡述了其境界說的觀點,王國維將境界說看作是詩詞創作的原則,可以根據它來判斷不同詩詞境界的高低。在書中,王國維了還分析“情”與“景”的關系,認為情景交融的詩詞達到了上等的藝術境界。
《人間詞話》賞析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度碎g詞話》作于1908~1909年,最初發表于《國粹學報》。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王國維以“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高度評價了李煜的詞,說它“神秀”,韋莊的詞被稱為“骨秀”,溫庭筠的詞稱作“句秀”。
《人間詞話》創作背景
王國維生活在中國黑暗的時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沒落崩潰,社會失控,價值體系紊亂,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歷著劇烈動蕩,個體生命在精神上處于迷茫和苦痛。王國維的人生也經歷著時代痛苦的洗禮。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回國,他說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虛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于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于哲學的研究”。
人生問題的困擾使他走向了哲學。在哲學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華哲學,希望通過哲學能夠揭示人生的真理,擺脫人生的痛苦與無奈。但是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1907年,他又感嘆:“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對于王國維來說,“可信”與“不可愛”的哲學是以現象界為對象,可以得到確切的實證科學知識,這種知識可信,不過這種知識只是陳述經驗事實,并不能滿足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所以他覺得不可愛。
他追求的是“可愛”與“可信”的統一,這就使他陷入學術界自近代以來形而上學與科學實證的內在緊張,非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沖突、對峙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王國維本以為研究哲學可以解決“人生之問題”,從中尋覓人生解脫之途。但事與愿違,倒使王國維陷入了“可愛”與“可信”兩難境地的煩悶之中,他不得不放棄哲學的研究,另尋解脫之路。
他的學術注意力由哲學移于文學,以期在文學中能夠尋覓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與目標。在文學研究中,文學本身的非功利給他帶來了審美的愉悅,于是他撰寫了《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作者介紹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出生。世代清寒,幼年為中秀才苦讀。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于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
利用公余,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并在羅振玉資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學。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后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于南通、江蘇師范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
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國維攜生平著述3種。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
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