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增長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扮演著關鍵角色,現在也遇到新挑戰,高質量發展要求兼顧產業鏈的效率和安全。 ”
(資料圖片)
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聯合撰寫的《大國產業鏈》這本書,圍繞效率與安全兩個維度,從宏觀與產業、科技與政策、國內與國際多個層面分析產業鏈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新形勢下中國發揮好規模經濟優勢對促進產業鏈效率與安全的重要性。這也是繼《數字經濟:下個十年》《碳中和經濟學》《創新:不滅的火炬》《邁向橄欖型社會》之后,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就新發展階段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研究的新成果。
▲《大國產業鏈》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3年3月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本書前言中說:“《國富論》的第一章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個人制造大頭針一天可能完成不了幾個,如果把工序分成大約18個不同環節形成專業分工,每個人每天能完成幾千個,效率大幅提升。把專業分工和自由貿易擴大到國家之間,先是消費品貿易,后來越來越多中間品貿易,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全球產業鏈。”彭文生表示,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在空間上的布局,不僅反映了地理距離的成本因素,背后還有要素稟賦差異、技術進步和制度環境的影響。全球產業鏈分工在帶來收益的同時也隱含著不穩定的風險,如何平衡空間布局的效率和安全是產業鏈發展的關鍵問題。
彭文生認為,逆全球化背景下,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上升,各國更需依托自身市場形成的初始規模來參與國際競爭。借助本土的大規模需求市場,大國可以在國際產業競爭中占有優勢,并通過服務全球市場擴大原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大國產業鏈的前后向關聯更強,能夠在更多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逆全球化時代,和小型經濟體比較,大國影響全球產業鏈和經濟格局的能力可能反而是增加的。
本書編輯表示,隨著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數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產業鏈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求新平衡,已經成為中國產業鏈研究亟待解決的課題。《大國產業鏈》從宏觀和產業兩個視角,系統分析了新形勢下大國規模優勢對于中國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意義,深入探討了半導體、汽車等九個重點產業面臨的形勢與應對建議,有關數字技術推動產業鏈重構的思考,尤其值得各界讀者重視。
審讀:孫世建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