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NBA應該慶幸菲爾-杰克遜已經徹底退休。否則,他最近關于厭惡黑人球員參與“BLM(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的言論必然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資料圖】
杰克遜說,自2020年NBA在奧蘭多泡泡里復賽之后他就不再看球,因為受不了球場上那些“裝腔作勢”的抗議標語:“(NBA)在試圖迎合某些受眾,吸引某些受眾,但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會讓其他人感覺非常敗興。大家希望看到沒有政治化的體育。比賽不要摻合政治。政治沒必要存在于球場之上。”
一石激起千層浪,毫不夸張地說,杰克遜的采訪在社交網絡上點燃了一場審判,一群人瘋狂挖掘他的黑歷史,還有一群人則靠激情批判吸引大量關注,比如杰倫-羅斯。
羅斯甚至等不及坐進演播間,直接用手機拍了一段短視頻,痛斥杰克遜忘恩負義:“他可是與喬丹、皮蓬、奧尼爾、科比這些最頂尖的球星一起奪過冠,還靠他們賺了數不清的錢,然后他跟孫子看球的時候覺得‘公正’和‘機會均等’很搞笑?當一個人露出真面目,別再懷疑了。不愛看就永遠別看。”
羅斯的批評觸及了一個很本質的矛盾,杰克遜曾經與NBA最出色的球員聯手奪冠,并贏得了他們的尊重。那現在他怎么會變成這副樣子?那些球員是被他蒙蔽了還是干脆視而不見?
其實杰克遜的口碑反轉,在他作為教練徹底退役后就已經開始了。
2016年,身為尼克斯總裁,杰克遜公開批評勒布朗和他的合作伙伴是個“團伙”,用了帶有貶義的“posse”一詞,引來勒布朗及其商業帝國大管家卡特的強烈抗議。勒布朗龐大的互聯網影響力讓杰克遜遭受大量冷嘲熱諷。
沒過幾年,皮蓬又在節目上指責杰克遜,說他在1994年季后賽將自己摁在板凳席,讓庫科奇執行最后一投是種族主義作祟。
但皮蓬的控訴只起到了反效果,畢竟這件事已有歷史公論,它是皮蓬生涯一大污點,也是他無法取代喬丹勝任公牛領袖的確鑿證據。皮蓬想打種族牌只給自己帶來了反噬,名嘴斯蒂芬-A-史密斯當時嘲諷道:“這可真是皮蓬這輩子說過的最蠢的話。”
現在倒是有不少人開始給皮蓬“平反”,相信他在30年就火眼金睛看穿了杰克遜的“邪惡”本性。
但這樣的邏輯真的合理嗎?
* * * *
勒布朗本人其實從來沒有說過他認為杰克遜是個種族主義者。
那時候杰克遜跟他的好兄弟安東尼在尼克斯已經水火不容,而在兩位大佬的針鋒相對中,甜瓜似乎選擇扮乖裝傻,稱自己不確定杰克遜措辭里的“種族主義色彩”到底是不是故意為之。
但絕對可以確定的是杰克遜對他們的嘲諷,以及絲毫不怕冒犯他們的心態。而嘲諷和冒犯,可以說是杰克遜畢生最大的樂趣之一。
這也是他會把復賽泡泡中球員的一些抗議舉動當成笑話講的原因?!爸灰姟ó敃r球衣背后的名字)沖向籃筐,‘機會均等’將他撞翻——我的孫輩都覺得字眼很搞笑。反正我是真的看不下去?!?/p>
他是生動再現了有點行為藝術的滑稽一幕,只可惜這是一個連單口喜劇舞臺都已經不能屏蔽政治正確的年代。
作為出生在美國落后偏遠之地的典型戰后一代,杰克遜的雙親全是原教旨主義基督徒,父親是牧師,母親是福音派信徒,這樣的出身在后特朗普時代的美國進步派眼里堪稱“原罪”。
童年時,杰克遜在家看電視、電影或者聽搖滾樂都是不被允許的。他曾在書中寫過,父親是個熱情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但孩子一旦犯錯,就要被關在地下室挨皮帶抽打。杰克遜第一次看電影是在高三那年,第一次參加舞會則是在大學。他以為自己將會重復父母的人生,直到籃球給了他逃離這一切的機會。
杰克遜的叛逆期正值美國社會變革,民權運動發展進入高潮,而他來到大都會尼克斯效力,憑借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放蕩不羈的場外作風,迅速成為球迷的寵兒。他幫助尼克斯拿下了隊史僅有的兩個冠軍,退役后前往大陸籃球聯盟執教,再次奪冠還拿下最佳教練獎。
等他以教練身份重返NBA,喬丹的統治正要開始,那之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杰克遜成了“禪師”,成了“三角大酋長”,他能變廢為寶點石成金,身價高過大部分球員——畢竟有哪個籃球教練能得到代言凱迪拉克的機會呢?
但后來,隨著信息傳播的發達,人們也發現,三角進攻本是屬于特克斯-溫特的招牌,而杰克遜一方面毫不掩飾地嫌棄黑人英雄主義,一方面又依靠著兩位NBA歷史上最擅長英雄球的黑人球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賺得幾千萬身家。
他上個世紀的冒犯發言其實已經數不勝數,比如在1975年出版的《初生牛犢》一書中各種批評黑人球員把比賽變成單挑,說黑人小孩都愛發些當巨星發大財的春秋大夢,而白人小孩更懂禮教,“知道把個人放在集體之后”。
在NBA一步步登上神壇的過程中,他不只針對過皮蓬,像艾弗森這樣的球員也算是他的眼中釘。他批評過高中生風潮,批評過嘻哈音樂,也批評過著裝令之前在球員中很風靡的“監獄套裝”。
事實上,在他臭名昭著的個人傳記《最后一季》中,他就已經提到了“posse”,并解釋了自己為何無比厭惡年輕球星背后的這種“團伙”: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依賴身邊的posse,這些人總能幫他們把香車美女搞到手,卻也讓他們根本沒辦法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大人??傆幸惶欤覀儠惺苓@種現象帶來的惡果?!?/p>
杰克遜行文的語境與種族無關,他本是在批判科比和勒布朗這些高中生球員(是的,他在這本書里還說科比“不可執教”)。只是NBA恰巧是個以黑人球員為主的聯盟,杰克遜這些文字被放到當下的語境,就是完全不同的意味了。
科比在被杰克遜的暢銷書如此羞辱之后還能重新接受他,沒打種族牌,如今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之事。
那個時候,最擅長“搞政治”的人其實一直都是杰克遜。不管是把皮蓬摁在板凳席還是OK內訌,他的老謀深算和對人性的利用確實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于喬丹科比真的對他推崇備至,奧尼爾還稱他為“我的白人父親”。
難道是因為杰克遜PUA球星的本事太厲害嗎?顯然不是。這些球員曾經相信的,也是杰克遜在最近這次訪談中闡述的意思:讓體育歸于體育。
杰克遜一直都是個非常擅長刺激球員的教練,不管是對方的,還是自家的。不讓皮蓬出手關鍵球,堪稱他執教生涯的最高光時刻之一,把自身權威和團隊理念徹底烙在了聯合中心的地板上。
等到奧尼爾科比的年代,他在公牛更衣室玩過的手段依然能夠立威,比如把電影片段剪輯進比賽錄像,嘲諷手下某位球員或對手。將國王人氣后衛“白巧克力”威廉姆斯比做《美國X檔案》中愛德華-諾頓飾演的白人納粹主義者,損是真的損,搞笑也是真的搞笑。
即便后來與科比達成各退一步的默契妥協,杰克遜照樣敢于冒犯,曾送給科比一本名為《蒙大拿1948》的書。杰克遜說,因為科比從來不翻他送的書,所以他決定送一本關于他家鄉的作品。
可這本書講的故事令人汗顏:蒙大拿州一位飽受愛戴的醫生多年來都在性侵手下一位原住民女性。當女人將醫生的罪惡告知其家人,醫生竟然痛下殺手。而他的家人百般掩飾,幫助他躲避懲罰,但最終,醫生還是難逃自戕的結局。
如果僅僅因為一句“posse”就說我對這個教練失去了所有“respect”,那NBA壓根不會有公牛王朝,也不會有湖人王朝,因為杰克遜早就被下課千百次了。
* * * *
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影片《騾子》中,有個片段非常發人深省。他本人飾演的年邁主角在路上遇到了車輛爆胎的黑人一家,他熱心下車幫忙,但在閑聊時卻來了這么一句:“我一直都很愛幫助你們這些黑鬼。”
伊斯特伍德的心境,與如今的杰克遜大抵是有幾分相似的。也正如伊斯特伍德被好萊塢排擠多年一樣,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在科比時代之后,杰克遜逐漸難在NBA立足的原因。
他跟波波維奇和萊利不同,不管是公牛還是湖人,老板都從未允許他真正控制球隊,使他被迫依附于巨星,這可能也是他執教生涯最大的缺憾。對此他始終耿耿于懷,終于等到在尼克斯大展宏圖的機會,才發現自己早已被時代拋棄。這與第二次復出的喬丹何其相似,在庫里即將開啟勇士王朝的年代,杰克遜還在堅持三角進攻,可悲又可笑。
這里面最大的附帶損害大約就是安東尼的生涯。這位03屆天才巨星從出道起就被另一位戰后一代的典型爹味白人教練折磨;然后又遇到根本沒把他當回事,同樣抱著“我要改造你”這種主人心態的杰克遜,其憤懣郁結可想而知。還是那句話,不是人人都能當勒布朗,有選不完的傀儡教練。把渴望波波維奇來執教自己掛在嘴邊,只是客套而已。
其實從科比開始,杰克遜對一位充滿野心的天才球星的馴服就屢屢受挫,等到勒布朗如日中天的時候,看杰克遜執教安東尼那種近乎霸凌的態度,讓人不由懷疑這是不是他對他們這代球星的報復。
杰克遜厭惡勒布朗,或許正是因為后者乘上了時代的東風,似乎輕而易舉就做到了他(還有喬丹科比)都做不到的事。在杰克遜眼里,勒布朗在推特上那些涉政發言簡直淺薄虛偽到可笑(確實偶爾翻車),他當然不能接受。
勒布朗所倡導的一切幾乎都與他的立場相悖。杰克遜曾公開宣稱NBA應該提升選秀年齡上限,因為更年輕的球員進來只會損害現有球員的利益。也是在最近幾年,勒布朗不但支持未成年球員建立事業,還跟經紀人使勁折騰NCAA,到底讓這些學生球員得到了收獲巨額代言的福利。結果?過去一年全美收入最高的學生球員就是勒布朗的兒子布朗尼。
這種處境上的逆轉讓杰克遜驚覺,他和最能代表他、最能讓他適應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和許多同輩老人一樣,他愈發保守甚至偏執,曾經的智慧變成了犬儒,對拋下他的世界回以一腔憤怒。
他忘了自己也曾是個把政治口號掛在嘴邊的青年。1968年,美國反戰平權運動抵達最巔峰,杰克遜在芝加哥那場著名的民主黨代會大暴動中走上街頭,加入了抗議大軍。而他的尼克斯隊友卡齊-拉塞爾剛好是國民警衛隊后備役隊員,被調派駐守屋頂,架著狙擊槍瞄準了杰克遜和其他抗議者。
多么殘忍卻又詩意的一幕。
他曾無比驕傲地宣稱自己永遠不會在NBA執教,因為無法忍受球員的自我。1986年,當公??偨浝砜藙谒寡埶麉⒓又堂嬖嚕髦豁敳逯鹈陌湍民R草帽現身,直接被主教練阿爾貝克攔在門外。
他曾經無比熱愛迷幻搖滾,在更衣室一絲不掛任人擺拍,穿著滿是流蘇的皮夾克騎著自行車穿梭于繁華的曼哈頓,那時候的他,是反叛、異類、超脫和自由。一直到OK王朝時期,他仍努力維持著神秘的浪子形象,仿佛世俗的一切(當然包括妻兒)都無法捆綁住他。
村上春樹寫詩人二十一歲死,革命家和搖滾樂手二十四歲死。所有人都會被時間打敗。財富和成功會讓很多東西面目全非。
十幾年前就有記者在接觸他之后感慨他變了,竟然開始維護起美國的“傳統價值觀”,推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反對開放接納移民,尤其是那些“看起來不夠美國”的人。
在當年太陽隊公開抗議亞利桑那州的移民立法后,杰克遜又說“球隊不該卷入政治”,只是很快做出道歉,仿佛想起自己年輕時如何離經叛道地反抗美國主流傳統,稱自己依然是個“進步派”。
但所謂三歲看到老,杰克遜從原教旨主義走向努力掙脫其枷鎖,在尋找內心平和的過程中見到了虛無和智慧,但最終,有些印記還是不可消磨的。若說這是他個人的原罪,未免太過冷酷。
從創始之初到21世紀,根植于NBA的一種固有恐懼就是如果變得“太黑”,會影響到整個聯盟的商業利益。時至今日,球員的一些行為還能刺痛杰克遜,而杰克遜的話反過來又戳中整個聯盟的敏感神經,只能說明這種恐懼依然存在,不僅限于聯盟,更是在整個社會。審判和打倒一個杰克遜,不會給系統和制度帶來任何良性改變。
當一位傳奇名帥與現代NBA的脫節如此嚴重已經足夠悲哀,就不要再讓那些王朝的光輝歷史受到更多玷污了吧。
歡迎大家來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后廠村體工隊”看看,有更多NBA、CBA相關考古、評論和人物內容>>
(文/kewell)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