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在渭南市臨渭區西塬上的一處農莊里,月季開的正艷,鳥兒傳出清脆的鳴叫聲,張少軒不緊不慢的熬制著中午要用的雞湯,張少軒說這就是他一直向往的田園生活。
1984年出生的張少軒,在干了十余年的工程后,2022年開始轉行做餐飲,在渭南市臨渭區西塬上開了一家農家樂,從選址到裝修再到后廚,都是他自己動手完成。
(相關資料圖)
考慮西塬旅游人增多 從建筑行業轉餐飲行業
“我是去年3月開始籌備這個事情。”張少軒介紹,他本是西塬人,十七八歲在一所院校幫廚過,平時在家也喜歡做飯,但一直做工程機械、發電機,干了十余年,但這幾年因為疫情原因,效益不好,就考慮轉行。
張少軒講到,近年來臨渭區創建美好生活示范區,帶動了西塬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夏天的傍晚或者周末來西塬上游玩,他便想著可以趁這個機會開一家農家樂,和表弟商量后,兩人一起便在2022年3月開始籌備農家樂的事情。
“我這個農家樂主要以肥腸雞、板栗金湯燉土雞為特色。”張少軒說,當時做農家樂就想做一些渭南沒有的或者比較少的飲食,他便去成都、重慶考察學習肥腸雞的做法。
“當時學習的路上也算曲折,我們先去的成都,結果碰上疫情,想著不能白跑,我們又跑到了重慶,兩人就每天在市場上不斷尋找、嘗試,結果找到了一家口味不錯的老店,跟著人家師傅才學習的。”張少軒說,在經過成十天學習后,他可以自主炒料,不需要拿別人的料。
張少軒介紹,由于重慶的菜品偏油,回來后,他根據渭南人的口味進行了改善,做成后找朋友、員工品嘗,但總感覺味道不是很完美,他又跑出去找人學習,回來后再琢磨,經過不斷的嘗試,6月開業第一天,幾個特色菜品受到了客戶的好評。
“自己當老板是真的要費好多心,餐飲做的是長久生意,首先得保障口味,所以當時在菜品上花了好多心思。”張少軒說,除了菜品外,為了打造一個特色的農家樂,他決定以蒙古包和涼亭作為就餐環境,便又跑去河南學習,經過兩個多月的改造,他的農家樂終于成型。
投資20余萬打造農家樂 員工均來自周圍村民
“看著打造好的院子,我真的挺滿意、挺有成就感的。”張少軒說,當時為了找到合適的院子,他每天開車在西塬上轉,看到空院子就打聽房東,跟人家聊,轉悠了成一月時間后,終于找到了現在的這個院子。
張少軒介紹,現在租賃的這塊地方是一處空廠房,還有后院,和房東簽訂合同后,他便滿門心思想著怎么改造。“以前下班回去就是刷視頻娛樂,從租好房子后,我每天就在網上看別人打造的各種院子。”張少軒說,看到經過自己改造的院子,尤其亮化后的院子,他感覺十分滿意,很有成就感。
張少軒說,之所以在西塬開農家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長在這里,也希望給這里做一些貢獻,像現在的員工有八九個,都是周圍的村民,他們來這里既可以幫農家樂做一些像煎餅,油饃的家常菜,又可以給家里帶去一份收益。
“這個農家樂我和表弟兩人投資進去了20余萬,現在營業還不到一年,人流量還算挺好,周末假期人挺多。”張少軒說,從去年6月份開業,他也通過短視頻、直播宣傳,未來他還將增加自助燒烤、兒童游樂項目,希望可以在餐飲上做出一些成績,可以帶動周圍的村民增加收入。
華商報記者 邢雪雪 編輯 郭喬娜 李悅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