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馮怡然(黑龍江大學)
近日,網絡流傳一段視頻,一沙漠越野景區沙下被埋三角釘,扎破了多輛汽車的車胎,引發網友關注。經查明,此事件系庫倫鎮珠占嘎查村民布某,因不滿此前自家耕地被進入的越野車輛碾軋,將提前制作好的兩個尖頭狀鐵制物埋在銀沙灣景區外、自家耕地附近的本嘎查集體土地上?,F該案已由公安機關偵破,并對違法行為人布某依法給予了行政處罰。(5月18日 澎湃新聞)
在耕地外的沙地上埋三角釘,用這樣的手段“中傷”路過此地的游客,顯然脫離了自衛的范疇。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在路上撒釘子的行為,具有扎破汽車輪胎導致發生事故的危險,可能構成破壞交通工具罪。如果該行為導致車輛發生事故,造成多人死傷的嚴重后果,則可能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盡管此次事件并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受損車主也得到賠償,但這一行為既觸犯了法律,也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埋在沙下的釘子既可能扎穿車胎,傷到行人,也有可能導致汽車失控,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無論從道德還是法律的層面,這樣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即使事出有因,也不能用一個錯誤去懲罰另一個錯誤。
究其根源,這樣“損人不利己”的報復方式,也折射出村民利益未能被妥善維護的現象。耕地被毀的損失難以收回,只能通過這樣“寧可錯殺”的方式來保衛自己的權益,這行為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事發地距離景區2.4公里,并非在景區內部,景區不能對到訪游客的行徑做出規范限制,從而只能任由游客入侵當地居民的生活區域;另一方面,當地相關部門也未能對村民的日常生活進行保障,在損失產生后妥善處理解決。如此一來,缺失的管理規范加劇了村民與游客之間的矛盾,既無法為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也不利于景區發展。
要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一錯再錯”,不能僅僅懲罰違法行為人,還要探究背后的根源,也就是景區當地居民和游客之間的矛盾。如果景區不對游客的行為進行約束限制,勢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而由此引發的矛盾并不少見。例如,武康大樓成為網紅打卡地后,游客們拿著“長槍短炮”,常常讓身穿睡衣的居民手足無措,因“蝴蝶結陽臺”而成名的“網紅奶奶”也因此不得不搬離這里,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了巨大影響。
事實上,因游客而產生的問題不能僅靠居民的妥協和退讓來平緩,還需要更清晰明確的規定來平衡游客的游覽需求和居民的基本權益。今年三月,《武康大樓居民公約》正式發布,對外來游客進入大樓需要報備、拍攝需要尊重居民隱私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實現了武康大樓由亂而治的華麗轉身。這既為慕名而來打卡拍照的游客提供了行為規范,也為當地居民的生活便利做出了保障,可視為解決居民與游客之間矛盾的一次良好嘗試。
如果利益被侵犯、生活被打擾卻無從尋求補償和改善,那么類似于“景區埋釘”的“報復”行為就難以從根源上消除。只有讓當地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合理劃分游客和居民的生活范疇,才能不讓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