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樹爾灣村綠樹成陰、小溪潺潺,整齊的磚混院落,寬暢的水泥路,樹蔭下寒暄的老人……猶如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到處呈現出生態優美、生活安逸的繁華景象。
(資料圖片)
樹爾灣村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沙溝回族鄉算是個大村落,全村801戶3549人,是河湟谷地典型的回漢混居村,其中回族占到9成。近年來,村里回漢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公司化、品牌化”雙輪驅動推動特色產業經濟發展,2022年底,人均年收入達15638元,樹爾灣村成了全區聞名的“富爾灣”村。
公司化讓“一桶油”走向國際市場
早在二十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樹爾灣村人就靠著開磨坊加工菜籽油邁出了脫貧致富的第一步,嘗到甜頭的村民紛紛購買了榨油機,到了1993年,村里一下子開起200多家榨油坊,整個村成了名副其實的“油坊村”。
“‘樹爾灣,富爾灣,清湯喝著肚兒圓’,這個俗語說的就是我們村里加工菜籽油為村民帶來的實惠的事。”有著經濟頭腦的賈文芳是村里最早開油坊辦公司的能人,在當時大部分村都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的時候,善于經營的賈文芳看準時機,創辦了青海芳譜精煉油有限公司,開始公司化的銷售發展模式。
“公司化更有利于規模化加工,更有利于保證產品質量,更有利于打開銷售渠道。”就這樣,賈文芳帶領村民們靠著地道的口味和可靠的質量,樹爾灣的菜籽油漸漸有了名氣,菜籽油不僅銷向周邊鄉鎮,而且走出了省門,走向甘肅、陜西等市場。
2015年他把公司交給弟弟賈文魁,自己又開始搞起了商貿物流,如今,他創辦空港商貿物流集團生意如火如荼。
弟弟賈文魁接了班之后不僅將企業越作越大,自己也當選市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成了全村的致富帶頭人。今年5月16日,他帶著芳譜菜籽油亮相漸江寧波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賈文魁說:“公司化發展為保護傳承菜籽油特色產業注入了極大的動力,這次參加博覽會,意味著我們的產品走向國際市場,讓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
村民馬應吉感嘆道:“這幾年村里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和村干部的帶頭引領、村民之間的互幫互帶是分不開的。”
賈有仲至今還在經營著他自已的傳統油坊,他說:“油坊開了已經二十幾年了,一年加工油菜籽100多萬斤,年收入三四十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啊。”
品牌化讓“一碗面”走向致富捷徑
近年來,樹爾灣村擺脫靠種植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困頓局面,大力發展拉面產業,闖出了一條由拉面品牌化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捷徑。
在杭州市從事拉面生意的馬福祥說:“以前做拉面都打著蘭州拉面的招牌,如今,很多人都摘下這個招牌,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目前僅樹爾灣村已登記注冊的商標達10多個”。
馬銀原來是村里的貧困戶,二十歲那年因家里沒錢上學,便一個人到蘭州學習拉面手藝,為了改善家里的窘境,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從跑堂到面匠再到老板的華麗轉變。十幾年苦心經營,如今他創辦的“小西湖餐飲公司”在全國有一百多家連鎖店,實現了他在縣城買樓房、村里蓋新房,買轎車的夢想,日子蒸蒸日上。
“經過近十幾年的努力,我們村現有180多戶900多人在外經營拉面館,占到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村民就業的壓力。”回顧樹爾灣近幾年依靠拉面經濟帶來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賈文魁打開了話匣子,“同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相比,現在拉面人的生活更加充實、滿足,干勁十足。”
拉面有了自己的品牌,經營方式更加多元化,原先單一的作坊式的清真拉面館,正在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的企業轉型,有的走上了連鎖經營、加盟經營的路子;有的進行了轉型,銷售青海地方特色美食和清真餐飲;有的轉而從事拉面、清真餐飲所需食材、湯料的研發和配送;有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又拓展了手機終端線上點餐訂單業務,開始了快餐盒飯、特色餐飲外賣派送。
一代又一代樹爾灣村民憑著一股堅韌不拔、敢闖敢干的勁頭,把拉面店開到了全國各地,拉面成為樹爾灣村最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成為樹爾灣村村經濟發展的亮點、文化符號和脫貧“利器”。
如今,在樹爾灣村不僅僅是民族團結搞得好,經濟發展的快,村民們更加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為鼓勵孩子們積極上學走出大山,本村企業家們還連續四年捐資助學80多萬元,幫助全鄉400多名高考學生圓了大學夢,現在的樹爾灣村每年都能走出三十多名大學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村”。
全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購買了小轎車,成立了80多臺機械組成的機械運輸隊,五百多戶村民在區縣外購買了住房,部分發家致富的村民又從事房地產、旅游餐飲住宿、碳化硅、商貿物流等行業,跟十年前相比,村民人均純收入又翻了一番。
“鞏本強基,蓄勢待發”,踏著鄉村振興的步伐,像平安區沙溝鄉樹爾灣村一樣還有許多村正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建設目標邁進,一幅鄉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正在古驛大地徐徐展開......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萬瑪加、王雯靜、通訊員祝美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