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慶祝上海地鐵運營30周年系列活動舉行。世界地鐵協會CoMET組織、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和國內外同行、合作伙伴紛紛以視頻形式,祝賀上海地鐵運營30周年。
(相關資料圖)
上海地鐵從無到有,由線成網,“三十而立正青春”,在跨越800公里的新征程中,上海地鐵正以擔當與實干踐行著三十年不變的初心使命。
“數字化底座”助力超大規模網絡管理
上海地鐵超大規模網絡在給乘客帶來便捷乘坐體驗同時,也對運營安全和設備維護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以數字化賦能為特點,5月28日,上海地鐵在活動現場專題介紹了地鐵應急指揮體系、智慧維保體系和車輛數字化運維中心。
上海地鐵應急指揮體系是應對突發狀況的“神經中樞”,通過建立涵蓋行車、客運、搶修、信息發布等四方面的周密應急預案,成為高效的“現場-線路-線網”三級應急指揮架構,完善與城運中心聯動、重點區域客流管控、氣象監測預警、四長聯動等外部協作機制,得以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確保地鐵運營安全。
上海地鐵智慧維保體系是以智能化、數字化為頂層設計理念,依托物聯網、云平臺、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具有龐大設施設備數字底座的體系。
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奚笑冬介紹,目前,地鐵維保在核心專業中已經形成了80余項基于場景的感知技術,如列車檢修采用“機器視覺技術”后頻次可增加4倍,通號專業系統診斷和預警準確性超過95%,智慧化變電站大幅增加巡檢頻率,供電可靠性提升30%。未來,還將以地鐵設施設備保障業務為抓手,從專業管理向網絡化擴展、單專業向多專業融合、維保與運營的協同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場景融合應用,努力構建無感運行新模式。
當天正式啟動的車輛數字化運維管理中心,融合了車輛專業的狀態監控中心、運維支持中心、生產調度中心、車場管理中心及應急指揮中心等五大功能,通過匯總透視列車信息、實時與離線分析列車數據、統籌規劃列車與資源、打破部門間管理界限、做好車場應急狀態處置等工作,以數字化手段提升車輛專業管理水平,提高故障響應能力,構建起列車運維和車場管理的“智慧大腦”。
上海地鐵運營里程將超過1000公里
上海地鐵從1960年在浦東塘橋一塊用蘆席棚搭建的試驗場里進行的盾構法隧道試驗性工程開始,到1993年5月28日一號線首段線路通車,一路上不斷攻堅克難,打破了“上海的地質條件不可能造地鐵的”斷言,并得到了快速發展。用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建航的話來說,“上海地鐵的發展是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
伴隨著地鐵建設,浦東的軌道交通快速增長。軌道交通網絡北到外高橋、南達南匯新城、東至浦東機場、西抵黃浦江邊,構筑起覆蓋浦東全境的便捷通道。在上海軌道交通共20條(含磁浮線)運營線路中,有2、4、6、7、8、9、10、11、12、13、14、16、18號線和磁浮線,共14條線路途經浦東或全線在浦東運營,運營里程約占全市網絡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設的21號線一期全部在浦東境內,全長約28公里,共設18座車站。
時光流轉,上海地鐵用30年走過了從6.6公里(徐家匯站至錦江樂園站)到831公里,從5個車站到508座車站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動脈,每天服務乘客超1000萬人次。
當天,隨著13號線東延伸高科中路站工地上的成槽機平穩啟動,13號線東延伸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申通地鐵集團表示,“十四五”期間,上海地鐵正陸續啟動248公里、超過130座車站的新一輪建設,建設規模及強度將再次超越歷史。全部項目建成通車后,上海地鐵將形成運營里程超過1000公里,640余座車站的龐大軌道交通網絡。
三十而立再出發,地鐵精神在傳承。活動現場,曾經參與過1號線建設的5位地鐵老員工陸續走下108號列車,向設計、建設、維保、客服、司機領域的5位年輕人,贈送了曾經使用過的鋼筆、手電筒、站長袖標、五星司機徽章和觸網零件,勉勵他們賡續初心使命,傳承地鐵精神,再創嶄新業績。
此外,在慶祝上海地鐵運營30周年主題系列活動中,以文化為載體,以“跨越800,一起向未來”為主題的圖片展中,從“豆腐里打洞”到“螺螄殼里做道場”、從“1列車”到“7000輛”、從“地鐵車站”到“站城一體”……13組今昔對比系列組圖展現了上海地鐵歷經30年實現“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發展。同時,經過數月籌備與施工,位于龍陽路站的“印象地鐵”公共藝術裝置也在當天完成更新,向來往乘客講述上海地鐵櫛風沐雨砥礪行,勇立潮頭譜新篇的傳奇故事。
來源:浦東發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