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紫妍】德國人最愛吃的食物非香腸莫屬。德國香腸就像意大利比薩和日本壽司一樣成了專有名詞。德國也是名副其實的“香腸王國”,據說德國的香腸有上千種,各地又有不同的特色香腸,其中白香腸可謂“香腸中的佼佼者”,也成為巴伐利亞香腸中的美食代表。
巴伐利亞白香腸由剁碎的小牛肉和腌豬肉制作,調味料有香芹、小豆蔻、蔥、姜、檸檬和洋蔥等。一位精通美食的德國朋友告訴筆者:“肉的比例必須占主導地位,至少51%由小牛肉或腌豬肉組成,脂肪含量不得超過30%,含水量不得超過25%。”
筆者看到白香腸會想起中國的蒜腸,不過它比蒜腸還要白得多,而且也沒有蒜味,是一種特別的香料味,如果你第一次吃,可能會有些吃不慣。這種水煮的香腸,使用的調料就是一般的食鹽,而不是其他普通香腸使用的亞硝酸鹽,比其他香腸更加自然健康,所以才會呈現出特殊的灰白色。
白香腸不油炸,也不烤,而是在水中加熱,需要非常新鮮地享用。做好的白香腸要在70℃的鹽水中加熱10至15分鐘,因為在沸水中會爆裂。煮好的白香腸圓圓胖胖,很有彈性。拿刀在香腸一側輕輕一劃,表皮就自動彈開了,里面的咸香肉汁就出來了。輕輕咬上一口,頓覺口感細滑、柔軟,汁水溢滿你的嘴巴,一股鮮香的味道直奔喉嚨。吃白香腸最好搭配巴伐利亞傳統的甜味芥末醬,味道帶甜,但不辛辣,如果能再配上堿水面包和白啤酒一起,這樣搭配起來口感要豐富得多。
古代防腐劑還沒有盛行,所以為了怕香腸腐壞,人們都趕在中午12點前就把白香腸吃掉。因此當地有種說法,白香腸不應該在中午聽見教堂的鐘聲。還有另一種解釋,巴伐利亞餐館以前為了多賺錢,中午之前把白香腸賣給工匠等藍領,中午則提供別的香腸給更富裕的商人當午餐。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習慣,此傳統一直保留到了現在。盡管白香腸全天候供應,包裝和冷藏都非常完善,但大部分德國人依然遵守著中午前食用白香腸的傳統。許多酒店和餐廳的自助早餐也提供白香腸。
據說,巴伐利亞白香腸在1857年之前就已經有了。根據巴伐利亞歷史記載,慕尼黑當地曾有一種叫“美波克”的香腸,外形與原材料等與后來的白香腸相似。這被認為是白香腸的前身。有趣的是,法國人也認為是自己發明了白香腸,早在14世紀就開始這么吃了。
由于慕尼黑啤酒節和其他大型慶祝活動中的精彩亮相,德國白香腸得以聲名遠播。許多人希望學習巴伐利亞白香腸的制作過程。在巴伐利亞,就有一所全球唯一的白香腸學院。在這里,白香腸如何配料、如何加工、如何烹飪,都有專業的老師和詳細的培訓,畢業后還可得到結業證書。如果游客想詳細了解白香腸,還可以走入當地的白香腸博物館,那里陳列有各種香腸的制作設備、歷史資料等。
對德國人來說,美味的不僅僅是白香腸,各地的香腸都有著獨特的口味。香腸不僅可以填飽肚子,更成了人生哲學的隱喻。筆者曾聽當地朋友說,“他總想要根額外的香腸”,意思是總覺得不滿,要得到比別人多的東西。德國人還會說,“一生就像香腸這樣過去了”,意思是這人過得窩窩囊囊。“對我來說,這就跟香腸一樣”,意思是對什么都不在乎。“拿根香腸在別人鼻子前晃”,是想引誘或激怒別人。“什么東西都只有一個頭,但香腸有兩個”,這句話在一些電視劇里出現過,意思是每個人都終有自己的結局。“你這根可憐的小香腸”,用來安慰戀愛失意者很合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