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公司年終獎發放期,基金經理離職動向頻頻。
(資料圖片)
6月17日,多家基金公司公告稱,旗下有基金經理已離職,并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6月以來,基金經理離職公告頻頻出現,據數據,截至記者發稿時,離職的基金經理數量已接近20人。
6月以來近20位基金經理離職
6月17日,中郵基金、富安達基金、南方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有基金經理已于6月16日離職。公告顯示,不少人一次性“清倉式”卸任多只產品的基金經理。
中郵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任慧峰于6月16日起離任中郵趨勢精選、中郵價值精選、中郵風格輪動、中郵核心競爭力、中郵睿澤一年持有等5只產品基金經理,并已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
富安達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吳戰峰于6月16日起離任富安達優勢成長、富安達消費主題、富安達科技創新、富安達長三角區域主題、富安達成長價值一年持有、富安達穩健配置6個月持有等6只產品的基金經理。
南方基金公告稱,蕭嘉倩于6月16日起不再擔任旗下南方產業智選股票的基金經理,并已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以來,基金經理離職公告頻頻出現。據數據,截至記者發稿,6月以來已有17家公募基金公司(含券商資管)出現基金經理離職,離職的基金經理近20人。
從離職情況來看,增聘似乎已然成為這些基金經理離職的前兆。在出現基金經理離職的產品中,不少基金近期都出現增聘基金經理的動作,且多只基金在原基金經理離職后交由增聘者管理。
例如,任慧峰離任的5只產品中,有4只均交由月初增聘的基金經理接管;吳戰峰離任的6只產品則全部交由月初增聘的基金經理管理;蕭嘉倩離任產品亦是交由4月份增聘的基金經理管理。本周內離職的大成基金李富強、國投瑞銀基金吳瀟,離任產品也多交由不久前增聘的基金經理接管。
年終獎后是離職高峰期
據業內人士介紹,4月至6月通常是公募基金公司發放年終獎的集中期,不少有離職意向的基金經理會選擇在領完年終獎后走離職流程,因此,此時往往也是基金經理離職的高峰期。 中國證券報記者求證后獲悉,近期確實有基金經理離職時間點恰好在年終獎發放之后。
數據顯示,離職的基金經理中,不少基金經理任職期內取得較為可觀的回報。以李富強為例,其此前在管產品全部實現任職內正回報,吳瀟管理的國投瑞銀瑞盈混合(LOF)任職回報超過140%。
業內人士分析稱,績優基金經理通常都是市場上的“香餑餑”,業績跑出來后往往會受到同行的關注,當給出的待遇條件比原有公司更有吸引力時,自然就會容易引發基金經理跳槽。有公募人士舉例說,像績效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是否有股權激勵、考核壓力大小等,都是基金經理職業選擇的重要考慮因素。
也有公募人士表示,當管理業績長期表現欠佳,出于公司考核壓力和優勝劣汰機制,或者基金經理身心狀態等原因,也會出現部分基金經理或主動或被動離開公司。此外,公司投研氛圍、自身創業規劃也是部分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有公募人士舉例說,對于賽道型基金經理而言,有相應賽道完備投研團隊的公司,往往會成為他們的首選。
根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及相關規定,基金經理離職后并不能立即在“新東家”開始管理產品,跳槽至公募的需要面臨6個月靜默期,而跳槽至私募的則需要面臨1年的靜默期。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靜默期的規定使得基金經理跳槽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能夠有助于減少基金經理的頻繁流動。對于跳槽,基金經理應予以審慎決定,雖然待遇是個重要因素,但由于不同基金公司投研文化有所差異,其實并非所有人都能適應。此前就有基金經理跳槽后,又再次回到“老東家”。
基金經理離任后,誰來扛旗?從基金接管情況來看,不少“新生代”(任職不足3年)基金經理成了接棒人。任慧峰離任的中郵核心競爭力、中郵價值精選分別交由6月8日增聘的“新生代”江劉瑋、馬姝麗管理;吳戰峰管理的富安達成長價值一年持有、富安達穩健配置6個月持有也將由“新生代”接管。
“新生代”基金經理加速亮相已成為近年來基金業的一大特點。據數據統計,截至記者發稿,2023年以來首度管理產品的基金經理已經超過200人。在3400余名基金經理的龐大隊伍中,“新生代”基金經理人數占比已達到47.7%,占據近半壁江山。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生代”基金經理受傳統投資風格的桎梏較少,有時反而可以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加上“初生牛犢不怕虎”,有時或許還能獲取更高收益。此前就不乏“新生代”基金經理亮相后即迎來高光時刻。不過,該業內人士提示,由于“新生代”基金經理從業年限尚短,尚未經歷過完整的市場牛熊周期,在風險回撤控制上,可能需要特別注意。
文章來源半島網由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