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認購理財規模縮水!截至7月7日,《國際金融報》記者依據同花順iFinD數據庫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646家上市公司持有3826只理財產品,合計金額億元,同比減少近1330億元。從理財產品類型來看,結構性存款仍最受上市公司青睞,銀行理財類產品和信托產品都有較大幅度下滑。
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均有所下跌。國金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戚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非金融企業凈利潤降低、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下移,是上市公司理財規??s水的主要原因。
【資料圖】
上市公司理財熱度下滑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共有646家上市公司持有3826只理財產品,合計金額達億元。而同花順數據顯示,2022年同期共有836家上市公司持有5420只理財產品,認購總金額達億元??梢?,當前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認購金額都有所下降。
從理財產品類型來看,結構性存款仍最受上市公司青睞,在規模上穩居各類產品的第一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共辦理結構性存款億元,約占所有理財產品份額的70%。券商類理財、銀行理財、存款和通知存款分列其后,認購份額分別為億元、億元、億元和億元,整體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其中,銀行理財類產品的降幅最大,被券商類理財反超后降至第三位,認購金額較去年同期的億元減少過半,購買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也由155家跌至62家。
上市公司此前為何熱衷于買理財,近來熱度又為何下降?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本身不會帶來經營風險,是局限下的最優解。”戚星這樣分析道,“一方面,企業對未來預期轉弱的時候,不愿意承擔過大的風險,進行擴大再生產,資本性支出占營收的比例下降,結余的資金自然會轉化為存款和理財,這一現象自2020年疫情以來持續存在。另一方面,政策支持銀行給實體經濟輸血,銀行信貸利率不斷下移,優質的企業可以以極低的價格拿到銀行信貸,然后購買理財產品。隨著整個市場的收益率曲線下移,套利空間逐步減少。如果企業信心回復,閑置資金自然會轉化為廠房、設備等資產,拉動生產。”
對于近兩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數量和規模下跌,戚星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相較于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非金融企業實現凈利潤7685億元,明顯低于去年同期8138億元。第二,去年四季度理財市場波動,是理財凈值化轉型之后第一次遭受沖擊,渠道調研反饋投資者對持有理財的意愿減弱。第三,降息導致整個收益率曲線中樞下移,當下理財產品的基準收益率明顯下移?!?/p>
購買信托產品規模大降
在上市公司認購的諸多種理財產品中,信托產品曾因較低的風險和較高的受益備受青睞。然而,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上市公司對于購買信托產品的熱情一降再降。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僅36家上市公司購買了信托產品,總額約為億元,較2022年同期44家公司購買約81億元的數據下降明顯,與2021年的億元相比近乎“腰斬”?!皬漠a品端來看信托,購買信托產品的規模下降一方面是對信托融資類規模的管控,一方面是由于信托收益端下降及信托這兩年爆雷事件多發。”戚星分析指出。
記者在統計過程中也發現,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多集中在3%至5%之間,較高峰時期的預期收益率水平是較低的。在122條信托產品購買信息中,預期收益率在該區間內的數據共有83條,委托期大多在6個月或一年以內。預期收益率高于6%的數據有15條,在7%以上的則只有兩條,分別為南都物業以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中原信托-卓越20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委托期為550天,預期收益率為%;多瑞醫藥以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的“光信·穩保進·信智10&1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委托期182天,預期收益率為%。
此外,近兩年來上市公司購買信托時有爆雷。今年4月11日,恒銀科技發布《關于購買信托產品逾期兌付事項進展公告》稱,其于2021年購買的兩只信托產品均未能到期全部兌付。3月18日,洋河股份也曾發布一則《關于委托理財延期的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江蘇洋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收到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文件,其認購的兩只信托計劃預設存續期限屆滿,但項下財產未能完成變現,信托計劃將延期。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6月1日起,信托業務的新分類規定正式開始實施?!靶磐袠I務三分類是監管的細化?!逼菪歉嬖V記者,“以前按照信托法等相關文件對信托產品分類是單純的區分單一、集合信托,現在監管部門為了規范改為更加細分的三大類、25個業務品種,是引導業務回歸本源,聚焦資產服務類業務?!?/p>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