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隨著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始試運營,新館中最大的亮點“古蜀之眼”備受關注。紅星新聞記者從中建八局獲悉,為了實現這個奇妙的設計,項目的建設者們在幕墻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攻關,最終采用超大透亮玻璃打造出“古蜀之眼”。
“古蜀之眼”
(資料圖片)
超大透亮玻璃打造“古蜀之眼”
遠遠望去,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厚重的石材幕墻上,鑲嵌著兩面形似眼睛的巨大玻璃幕墻,正對三星堆遺址發掘區,這就是神秘的“古蜀之眼”。
“這個設計靈感源于三星堆文明的眼睛崇拜,造型為雙曲面,對玻璃的材質和防爆要求都比較高。”據項目施工方中建八局項目現場負責人李文博介紹,“古蜀之眼”的材質為高透低反夾膠中空LOW-E玻璃,具有良好的節能環保作用。但由于雙曲面的造型,加之玻璃與石材鋸齒交接,為確保品質和安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對玻璃進行了均質處理,減小了玻璃因結石造成的局部應力集中,可以有效降低玻璃自爆率。
“為了同時滿足采光、節能、遮陽的效果,在保證美觀的基礎上,我們還在古蜀之眼的外立面還附著了青銅遮陽板。”據介紹,該遮陽板漸變扭曲90°,為了保證整體性,項目將其設計成了由工廠折彎加工的“筒體”結構,再在現場與端板拼裝成型,并在內部增加鋼架,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施工品質。
玻璃幕墻
雙曲面異形石材渾然天成
除了玻璃幕墻,外立面石材也是新館的一大特色。“為了契合整體風格,新館外立面延續了老館經典的螺旋曲線外墻,大面材料采用的是菊花黃花崗巖,米黃色的外墻具有古樸而又厚重的效果。但也因為流暢蜿蜒的造型,導致了石材具有異形、雙曲面、折板、內傾等特點。”據悉,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項目石材幕墻面積約1.6萬平米,石材表面需要剔鑿出3厘米的自然面,在保證紋理深度的同時還要避免出現人工剔鑿的鏨印。過程中,項目研發了折板石材單元式拼裝技術和石材深肌理無鏨印加工技術,確保了設計效果。
幕墻
李文博告訴記者,在整個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項目建設過程中,這樣的石材大約有8000余塊,且石材截面均呈“L”形,大多石材兩端截面尺寸均不一致,為保證安裝精度,項目充分依托BIM模型進行信息表達,對石材進行了正向建模,并通過三維掃描儀和鋼胎架,在地面上復原建筑立面造型,為單元式安裝創造了條件,也為最終效果的呈現提供了保障。
目前,隨著新館建設的全面完成,“古蜀之眼”已經完全呈現,未來,國內外游客可近距離打卡這座“網紅”地標。
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恒 圖據中建八局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