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本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質量,更明確和有效地解答相關街鎮、社區規劃師在行動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市生活圈聯席辦結合“問需求計調研行動”,整合形成《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百問百答》,包括總體行動要求、技術要求以及成果表達等。
(相關資料圖)
【總體要求類】
1.“綜合保障機制行動”是什么?
“綜合保障機制行動”是2023年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十大專項行動之一,旨在建立健全市、區“上下聯動、左右貫通”的工作機制,保障系統有序推進相關行動。
目前,市級層面已建立市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聯席會議制度,由市規劃資源局、市發改委聯合牽頭開展相關工作;各區均已經建立由區領導牽頭的區級聯席會議機制,其中浦東、黃浦、靜安、普陀、楊浦、青浦、松江、崇明等8個區由區委或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推進。
2.“城市治理提升行動”是什么?
“城市治理提升行動”是2023年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十大專項行動之一,旨在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3.“專業創新示范行動”是什么?
“專業創新示范行動”是2023年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十大專項行動之一,旨在推動人才資源服務下沉,為基層加強專業技術力量支撐,全方位保障行動質量。包括全面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增強決策科學性;搭建“人民城市大課堂”交流平臺,為基層“點單送學”;組建多專業設計聯盟,加強方案設計和創新;引入社會組織,協助推動社會治理等。
【技術要求類】
4.各區如何發揮區級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整合多部門的力量,實現空間、資源和行動的協同?
“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項目往往涉及多個條線,如住區改造項目中健身設施、樓道空間、社區配套活動室、綠化空間的規劃建設分屬不同部門。為此,各區要充分發揮好區級聯席會議的平臺作用,確保各方各司其職、形成合力。
一是發揮好統籌協調平臺作用。各區牽頭部門要做好綜合協調,加強與區內相關職能部門聯動,落實條塊溝通機制,為街鎮做好政策供給、業務指導等工作。
如長寧區搭建的“兩級議事聯席會”制度,區政府每季度召集一次區級議事例會,所有成員單位均需參會,決策重大問題、認定重點項目;街道每1-2周召集一次街道級議事例會,相關部門和社會主體參會,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協商。
二是發揮好經驗交流平臺作用。各區要積極通過區級聯席會議例會、專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為區相關部門、街鎮搭建互動交流平臺,分享階段性成果和先進實踐經驗,促進行動高質量推進。
如浦東新區組織舉辦“浦東新區加快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專題研討班,區委書記親自動員,市區部門及相關領域專家授課,街鎮代表交流工作經驗,幫助基層全面把握工作重點,推動相互比學趕超。全區副處級及以上干部,各街鎮內設機構及事業單位負責人、居村黨組織書記約四千余人參加。
三是發揮好宣傳推廣平臺作用。各區要緊緊圍繞居民關心關注熱點,以區和街鎮融媒體為宣傳陣地,加強常態化、體驗式的系列宣傳報道,擴大宣傳效應,提升居民群眾對“15 分鐘社區生活圈”的知曉度與滿意度,增強群眾對政府工作的認同感、獲得感。
如楊浦區正在依托區委宣傳部開展全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系列報道,以文字報道與短視頻相結合的形式,對每個街道逐一開展專題報道,持續向公眾全面介紹楊浦各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成果和未來建設愿景。
四是發揮好協作助推平臺作用。各區要整體把握全區面上實施推進,做好項目功能、空間、資金的統籌和實施全過程監督,指導督促區相關部門、街鎮抓好項目落地。
如閔行區就項目完成情況組織街鎮與部門實行雙向考核,促進街道與部門相互監督,激勵多方協同推進項目實施。
5.各區、街鎮如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建立社區治理模式?
要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優勢,尤其在街鎮、居村層面,堅持自下而上的社區自治、共治模式,因地制宜、“八仙過海”,結合各區實際情況,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在需求摸底、方案設計、實施運營、評估完善等全過程廣泛聽取居民意見。
——如浦東新區在繽紛社區工作中構建“一圖三會”制度,在形成“一張藍圖”的過程中,由街鎮指導居委會、業委會組織“三會”,通過“聽證會”廣泛征集居民意愿,摸清居民需求;通過“協調會”公示項目設計方案,以投票等方式選出居民滿意的設計方案;通過“評議會”等方式,請居民對建成項目的實施效果好壞進行反饋評價。
——如靜安區在美麗家園項目中,創新構建“三會一代理平臺”基層治理制度,搭建了政府與社區居民、規劃師、代建方等多方“上下互動”的交流和協商平臺,其中“三會”指的是由居委會負責組織的決策聽證會、矛盾協調會和政務評議會;“一代理”指的是群眾事務代理制度,由居委會為社區居民代為協調解決社區公共事務。依托“三會一代理平臺”制度,做到事前“聽證”,促進科學決策;“事中”協調,維護轄區穩定;“事后”評議,對實施項目成效和聽證、議事協調機制進行評估,高效解決群眾問題,推動社區自治共治。
6.各區、街鎮如何拓寬公眾參與的覆蓋面,推動各類人群參與社區治理?
“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在補齊民生短板的同時,倡導全齡友好,引領各類人群全面發展。為此,各區、街鎮在組織公眾參與中,要結合轄區人口特征,全面動員,關注一老一小、白領及產業人員、村民等特色需求,有的放矢地策劃公眾參與議題或活動,提高社區多元人群參與度。
——如楊浦區在國定支路黨建微花園的建設過程中,創新探索了“黨建+少先隊”共建模式,邀請二師附小北校同學全程參與,疊加社區規劃師團隊的專業能力,將空間利用率低、綠化品質較差的街頭綠地,變為了二師附小北校同學們上下學路上可停留、可休憩的公共空間。
——如浦東新區陸家嘴針對在地企業和白領群體建立的“樓長”“樓事會”機制,吸引社區居民、企業員工等各類群體充分參與生活圈建設的相關工作討論。
——如金山區搭建了村民“建言堂”和鄉賢“議事堂”兩個常態化平臺,實現“村民事、村民議、村民定、村民理”。
7.各區、街鎮如何豐富公眾參與形式,更好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除做好常規的規劃信息公示、意見征詢等工作外,各區、街鎮也可積極借助社區規劃師、社會組織等專業力量,不斷拓展公眾參與形式和方法,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親民活潑的形式,降低公眾參與的專業性門檻,讓居民更直觀、更便捷地了解生活圈理念、參與生活圈建設、感受生活圈成效。
——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聯合社區規劃師和在地社會組織,于5月27日組織開展了“合五角力、致未來居”2023五角場街道社區生活節暨“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成果展示行動,創新性地將社區節事與公眾參與結合,擴大了公眾參與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CityWalk城市漫步”“規劃互動展示”“睦鄰生活沙龍”“睦鄰市集和才藝展示”四大板塊活動,吸引了社區老中小各類人群超過2000人次的踴躍參與。
——如靜安區曹家渡街道延武膠街區依托靜安區“更新者”黨建品牌和“1+1+N”的社區規劃師制度,共同發起了延武膠街區共創計劃。圍繞空間更新、街區共創等居民身邊議題,自3月15日起,陸續舉辦了街頭采訪、多方座談、社區開放日、參與式工作坊等各種形式的公眾參與活動,探索從問題調研、需求收集,到議題討論、方案展示等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方法。
——如普陀區萬里社區結合世界城市日進社區活動,舉辦萬里15分鐘社區生活圈定向賽,200多名體育愛好者、社區居民、親子家庭參與。通過打卡沿途“網紅景點”的活動形式,帶領市民充分融入集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社區公共空間,直觀、切實感受老舊街區改造、河道清理整治、景觀綠化升級等社區更新與治理成果,為進一步激發社區活力、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注入動力。
8.各區、街鎮如何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力量,協助參與“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
各區、街鎮要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信息渠道,鼓勵廣泛利用社會組織力量,發揮社會組織的在地化優勢,協助承擔專業社區服務供給、公眾參與活動策劃、社會資金籌集等各類社區治理職能,提升街鎮行動效能。
——如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是2018年發源于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的一家在地化社會組織,并持續深耕長寧的多個社區,推動了包括“做一天新華人”“新華美好社區節”“一平米街區藝術便民服務行動”“新華路街道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第二輪行動規劃公眾開放周”等一系列社區營造活動。2022年,新華路街道積極挖潛了5棟臨時建筑用房資源,交由大魚負責籌款并運營,建立了社區營造中心,包含社區服務、社區營造工作站、青年創新孵化等功能。這一共創空間不僅成為激發居民交流協作、參與社區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創平臺”,也是培育社造人才,助力各地社造土壤與地方創生的共學場。
——如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是2015年由陸家嘴街道發起、由愛心企業、媒體和專業公益人士共同組建的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旨在為社區和企業搭建雙向交流的平臺,撬動社會資源。例如2019年起在嶗山三村小區開展的兩輪微更新項目,“任意門”項目中,協助社區多次召開民意聽證會,并利用各類平臺及相關公益性社會組織自籌資金13萬余元;“逗樂園”項目中,通過易拉寶宣傳與獎狀激勵的方式,發動居民自籌資金近3萬元。不僅提升了社區環境品質,更為激發居民自治意識、籌集社會資金提供了新的治理樣板。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