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擁抱電動化這一轉型,大眾集團在國內表現的很是積極,除了在中國市場同步導入MEB電動平臺之外,還簽約成立的第三家合資公司江淮大眾。
在今年5月份,大眾汽車宣布將投資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9.2億元)獲得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并且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 75%,江淮大眾將引進大眾集團的品牌產品。
不過尷尬的是,大眾集團還是把國內的重心放在了合資經營更為默契的南北大眾上,在11月3日,大眾在國內發布了首款全新國產純電動車型ID.4,并交于南北大眾分別投產,而江淮大眾則沒有趕上這趟車。
南北大眾不帶江淮玩!江淮大眾只產“廉價電動車”
事實上,對于這種規劃,大眾方面也已做出了事先聲明。在此前,大眾汽車品牌CEO馮思翰此前就已經表明江淮大眾的成立規劃,江淮大眾是大眾中國所采取的戰略性動作。
其稱,“不管是新能源汽車、SUV攻勢,還是智能互聯方面,大眾汽車品牌還是主要通過上汽、一汽兩位合資伙伴開展,與江淮目前還沒有關聯。”
而上汽大眾與一汽-大眾MEB平臺正式投產也不會對于江淮大眾產品布局產生競爭影響。并且,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海茲曼也表示,“大眾和江淮合作廉價電動車,不會與一汽和上汽產品產生競爭。”
根據此前的規劃,大眾集團承諾授予江淮大眾4-5個純電動汽車品牌產品,目標是在2025年生產20-25萬輛,在2029年生產35-40萬輛。
事實上,早先江淮大眾就退出了首款車型思皓E20X,不過市場反應平平。但考慮到其沒掛大眾標,只是一款試水車型,也就能理解其市場表現。
大眾官方高管也曾表示,江淮大眾只生產低端電動車,但廉價電動車在國內市場的規模有限,并且盈利能力有限,或許此種規劃也將決定江淮大眾未來的命運如何。
而江淮大眾,今后能否成為與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一樣規模的第三家大眾合資品牌,我們僅需拭目以待。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