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迎來更多紅利。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商務部、廣東省等研究制定《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特別措施》),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已于日前印發實施并向社會公開。內容主要有6大領域,包括24條具體措施,其中6大領域主要有科技領域、金融領域、醫療領域、教育文化領域、交通領域和其他領域。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趙辰昕表示,《特別措施》充分發揚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力求打造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準入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破除制約市場主體進入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各類隱性壁壘,為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動市場準入放寬作出嘗試。
立足深圳先行先試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繼續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的安排部署。2021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制定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也同樣要求制定出臺深圳放寬市場準入有關政策舉措。
趙辰昕介紹,中央要求,深圳要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特別措施》緊密圍繞中央對深圳的定位和要求,結合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將先進科學技術轉化應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和金融、醫療、教育、文化等現代服務業作為主要目標領域,試點放寬準入限制、優化準入環境,支持深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深圳市市長覃偉中也指出,《特別措施》充分考慮深圳既有的創新基礎和能力稟賦,找準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的關鍵點,打通制約高質量創新發展、制約“雙循環”的中阻梗,為深圳打造高標準市場準入環境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撐。
加快匯聚高端創新要素
趙辰昕指出,《特別措施》從國家層面支持深圳打造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國際一流的市場準入環境和高標準市場體系。通過優化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方式、促進深圳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推動設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放寬數據要素交易市場準入等方式,著力引導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暢通有序流動,進一步促進優質生產要素在深圳加速集聚,推動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進一步推動放開市場準入限制,將助力深圳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市場環境。”覃偉中認為,《特別措施》將加快匯聚國內外前沿技術創新成果和高端創新要素。
以放寬數據要素交易為例,據介紹,深圳數字經濟產業發達,2021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30%,規模和質量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同時具有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跨境電商、跨境支付、供應鏈管理等跨境數據業務應用場景豐富。
深圳市常務副市長黃敏指出,《特別措施》出臺將有利于深圳在建設數據要素交易場所、建立數據相關基礎制度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為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探路;有利于激發數據要素交易市場活力,實現數據價值的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有利于深圳信息服務業加速對外開放,加快推動數字貿易等新業態發展。
放寬準入之外,《特別措施》還針對產業鏈上下游客觀存在的實際問題,從體制機制、機構保障、要素配置、金融支持、信息化支撐、準入后監管等多個角度,系統提出了支持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目標是務求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使市場主體真正感受到政策紅利。”趙辰昕說。
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落地
《特別措施》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等部署安排,圍繞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深化互利合作,在促進通信服務、跨境貿易、保險產品互聯互通方面提出一批具體措施。
覃偉中表示,這將有助于發揮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引擎作用,進一步強化深港澳更緊密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方面發揮更突出作用。
據了解,此次《特別措施》中有4條舉措為深圳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提升藥物臨床試驗能力、強化醫療服務體系帶來新機遇。通過重點支持市場化機構開展醫療器械檢測能力建設,鼓勵更多機構爭取國家認監委會同國家藥監局認定,提升醫療器械檢驗服務能力,促進大灣區乃至全國醫療器械產業跨越式發展。同時建立電子處方信息共享平臺,強化處方流轉過程監管,保障處方真實、全程可追溯,實現患者處方可查、可用;對接海南電子處方中心,共同探索建立信息互聯互通互認機制。
趙辰昕指出,相關措施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其他放寬準入特別措施統籌部署、形成呼應,有利于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充分競爭比較,為全國層面放寬準入探索更加完善的改革路徑。
“制定市場準入特別措施的地區均為中央確定的重大戰略區域。”商務部臺港澳司二級巡視員朱莉表示,制定放寬準入特別措施,是黨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體系、放寬市場準入限制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在海南、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重大戰略區域,部署一批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有利于充分發揮相關地區市場條件較好、要素資源匯聚等優勢,在全國率先探索具備復制推廣價值的改革經驗,推動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放寬,更好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落地。
■專家采訪
深圳市先行示范區灣區組專家、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
“24條特別措施是‘真金白銀’的干貨”
“我希望這樣一個‘訂單式’的授權,能夠真正為深圳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并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道路。”在深圳市先行示范區灣區組專家、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看來,24條深圳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可謂是“真金白銀”的干貨,“我認為這24條突破了門檻,突出了重點,突出了要點,突出了難點,突出了特點,有支點,更有未來的發力點!”
張克科以科技領域為例,認為此次出臺的特別措施特別重視“優勢的轉化”和“劣勢的規避”,為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交易的市場環境標準、專利和國際組織參與等,做了一系列的布局,并從供應鏈、市場需求等方面入手,為相關產業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環境、提供了發展機遇。
在金融領域,《特別措施》提出要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金融支持能力,推動深港澳地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提升貿易跨境結算便利度等。張克科表示,這些相關領域在西方較為常見,但在我國的大城市金融產業較少涉及。“這也體現出《特別措施》側重于深圳民生福利長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這24條措施有望形成對深圳未來高質量發展一個新的發力點。”盡管信心滿滿,張克科仍然表示,相關措施從出臺到落地,中間需要多個部門的齊心參與,而且還有多個難點需要攻克、突破,“讓這24條真正落地,會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