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后輩到前輩:每一代科研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與擔當
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人在湖面投下一粒石子,沒人意料到當時的那片漣漪不僅蕩漾多年,還逐漸成長為影響深遠的巨大波瀾,從力學研究領域探索的先驅錢學森、郭永懷,到專攻氣體動力研究的俞鴻儒、姜宗林,不同年代的“大先生”們各自肩負著不同的重任,但都懷有同樣的初心——開拓荊棘之路,點燃探索之炬,永葆科研之魂?;蛟S你聽過錢學森擺脫敵特監視,穿越重重阻礙離美歸國的傳奇故事;或許你還聽過“兩彈一星”烈士郭永懷,以血肉之軀在空難發生時死死守護國家機密材料,先輩們的事跡廣為流傳,但你知道“后來者”們的故事嗎?如果說初代先鋒像百年老樹能夠遮陽納涼,那么像俞鴻儒、姜宗林、“未來團”這樣生活在不同時代的意氣少年,也終將長成堪當大任的參天松柏。無數的后輩會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通過多年努力登上新的高峰,和《大先生》節目組一起去聽聽科研工作者們的故事吧!
將風洞有效測試數據提升至位列世界第一的100毫秒,這100毫秒短暫而偉大;數代人夙興夜寐將身心交付于科研的60年時光,這60年漫長且艱難,本期《大先生》將視線聚焦風洞研究領域,然而什么是風洞?它的存在具備什么現實意義?在地面通過空氣運動,模擬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狀態,采集實驗過程中相關數據提供航天領域做研究。風洞堪稱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實踐基礎,風洞研究者則是奠定基礎的一塊塊基石。作為我國初代激波風洞科研團隊中的一員,學生時代留美求學的錢學森:“心里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科學技術學到手,而且要證明我們中國人可以賽過外國人,達到科學技術的高峰”,早期科研學者的使命是“走出去,帶回來,站起來”,然而六十余年過去,如今后輩們的使命又是什么?是“‘現成’的路走不通,我們冒死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的一腔孤勇,還是“用最低成本的費用,開辟世界領先的技術”的科研追求,亦或者是“敢拚、敢想、敢做,我們要挑戰世界難題”的開闊眼界……科學領域存在太多的未知,就像人的未來擁有無限選擇,下一代科研人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從個人探索到為國為民:傳承是科研道路上永恒的煙火
郭永懷曾說“我們回國主要是為了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國內的科學事業打基礎,做鋪路人”,本期通過傾聽俞鴻儒院士“承上啟下”的深刻回憶,還原四代科研人接力傳棒促使我國風洞研究不斷向前發展的故事。向先輩錢學森、郭永懷看齊的俞鴻儒,向俞鴻儒院士看齊的姜宗林、韓桂來,科研工作者學術和生命的交疊更替,更像是無限不循環的圓周率:小數點后一個接一個的數字都擁有不同含義,但組合在一起就是不變的恒值,就像動力領域以風洞研究為起點,前仆后繼鉆研的代代學者們,都擁有為了國家進步和人民幸福奮斗的統一愿望。
國家科學事業發展需要很多人做鋪路石,而所有“大先生”一面以“不破難題終不還”的決心,在科研事業上大放異彩,成為領域內舉足輕重的領頭羊;另一面又在人才培養和教育事業中甘為綠葉,通過將理想追求與國家發展相結合的家國情懷,為祖國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和孜孜不倦誨人不厭的教育態度,為祖國培育無數重要科研人才。時代更迭變化,薪火傳承不熄,所有科研人皆是以夢為馬,將至真至純的家國情根植于精神沃土,銳意進取、不斷探索、永不止步!
今日21:02鎖定北京衛視,按下我國力學界四代風洞人的影片播放鍵,一起在生動有趣的回憶中探訪我國風洞研究發展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