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世間百態,塑造傳奇人生,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科學文化教育節目《大先生》于今日21:02在北京衛視播出。本期節目邀請專攻腎臟病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香美,由帶教老師解放軍總醫院蔡廣研、李平,帶領“未來團”成員一起傾聽陳香美院士回憶,以苦難和汗水澆灌出的花樣人生:在基層衛生所見證鄉村醫療逐漸完善的進程,在醫院實戰中推動我國醫療水平進步,在無數患者期盼的眼神中堅定步伐前行。
塵埃里開出的“純白茉莉”:半世漂泊零落,一生從未止步
能夠決定未來的從來都是“態度”而并非出身,成長經歷堪稱坎坷的陳香美院士,牢牢抓住命運的韁繩與船槳:在戰火蔓延的動蕩年代里,沒有被躲避戰亂時山洞里的硝煙與塵土污染,從此放棄對美好的追求,反而因為母親那句“如果家里有一位醫生該多好啊”,于是終于奮發圖強考上高等醫學專科學校。不僅如此,雖然醫學成就帶來社會意義上身份的轉變,但無論是身為學生、醫生,還是成為院士之后,陳香美從未脫離醫生最核心的職責和信念,在具體工作過程中貼心調整患者的養病環境來緩解患者情緒;在發現患者因為腎臟病高昂手術費放棄治療時,主動向當時有關部門提出建議,終于在2012年成功推動腎透析納入國家醫保。
在學術方面,居廟堂之高依舊可見百姓悲苦;在工作中,不僅做到在其位謀其職,更是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陳香美的成長過程中存在重重阻礙,但卻絲毫沒有打倒這個一生愛美的女性,反而讓她成長為一朵堅韌且美麗的“純白茉莉”。能夠在漫長歲月里耐住寂寞搞科研,亦能在時代激蕩中不斷行進,究竟是什么特征成就今天的她?華羅庚曾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并不是人人出生都是智商層面的天才,然而出生、成長、智力等條件都不算頂尖的陳香美院士,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毅力、專注以及執著的天才,通過遠超996的科研節奏,注重細節的嚴謹態度,以及“任紅塵喧囂,我固怡然自得”的漫長堅守,最終成就今日之陳香美。
奔流中的女人:保持悲憫與敬畏,將生命至上刻進DNA
如果雨雪交加的寒夜瀕臨死亡時,醫生卻因為交通不便無法趕到該怎么辦?如果遭遇巨大的天災時,身受重傷被困其中該怎么辦?如果家人不幸得了絕癥藥石無醫,看著至愛之人深受病痛折磨該怎么辦?陳香美院士或許不是故事的經歷者,但她一生都是故事的見證者: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陳香美奔波聯系政府和透析機廠家,短短幾天籌到幾十臺透析機拯救數百人的生命……身為醫生的陳香美像是身體的修理師,也像是和死神競速的運動員,用全身之力以血肉之軀拯救許許多多的生命。
如果說前半生磨難的“反作用力”,支撐陳香美走過動蕩不平的童年時期和異國求學的青年時期,那么從業多年的陳香美擁有了新的動力源。眾所周知,警察與法官執行公務時需要遵從親屬回避原則,而醫院也有一條不成文規定——不給自己的親屬和朋友做手術,情緒波動過大會影響醫生工作時的判斷,由此可見過分共情病人其實不利于醫患關系,然而歷經半生見過醫院里生死百態后,陳香美院士對“共情”有了更深刻的解讀:共情是醫生最大的弱點,當然也是最大的動力,只有掌握好共情與理智的平衡,擁有對患者的悲憫,才能長久保持奮進的活力。
今日21:02鎖定北京衛視,和“未來團”一起出發探尋腎臟病研究專家陳香美院士的人生故事,感受為醫者的別樣魅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