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帶領8個孩子去鄂西的某州游學。在該市西北角的寨子,我們有幸邂逅了該村村委組織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暑期關愛行動,三個來自省會城市武漢的大學生志愿者每天上午負責輔導孩子們的功課,一位來自該州某社工機構的社工給孩子們講授關于性侵的知識及防范技能。見到此景,我倍感欣慰,感覺此舉彌足珍貴,甚至有幾分激動。我當即與村委有關同志溝通并征得對方同意,即興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課。
在與孩子們短短兩個小時的溝通中,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的處境與苦楚:“我很想念我爸媽”“我只有春節那半個月才能見到爸媽”“爸媽平日里很少給我打電話”“爸媽很少主動詢問我除了學習之外的其他事情”“我與爺爺奶奶無法溝通”“我有心事,但我不想對你講”“我想逃離大山和故鄉”“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現場,不少孩子流下了激動的眼淚,他們渴望改變,但無力改變??吹脚R別前他們渴望乃至祈求的眼神,我難過萬分,城鄉二元體制的結構性阻梗,空間距離日漸加劇親子及家庭關系的惡化,孩子們作為鄉村事實性的弱勢群體的底端而存在,這些遠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得了。
但至少有一些聯結城鄉的實踐與行動在務實推進,城市的部分優勢資源在逐步向鄉村延伸。我的理解,鄉村振興應該是一個開放系統,鄉村振興從來就不是鄉村自身的事,鄉村振興一定要置于城鄉聯結與城鄉互動的框架下討論與推進,才有實際意義。
這次游學中,我看到的情況是,3個大學生服務寨子的32名學生,時長20天,每天3小時;以及1名社工為孩子們提供心理輔導,時長2小時。我的疑問是:第一,有多少村莊可以像這個寨子這么幸運?又有多少留守兒童每天以看電視、玩游戲、自己陪自己的方式度過暑假?第二,有多少大學生參與暑期下鄉實踐活動?其他大學生的身影呢?尤其那些打小出生和成長于城市的大學生們,他們在暑假忙什么呢?考證?考研?旅游?玩游戲?還是其他?
我想起一件事,上學期,我上了一門《農村社會學》的課,對我列舉的關于中國鄉村發展與變遷的例子表現出一臉茫然的同學不在少數,不少人認為鄉村很遙遠,對鄉村沒有多大興趣,也沒有必要做過多討論,對于他們的未來發展與人生規劃,也大體與鄉村關系不大。
我以為,鄉村是中國的本底,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鄉村缺乏必要的認知,不得不說是部分當代大學生重大的知識缺陷,不了解中國真實的鄉村及其變遷,某種意義上就不能完整而系統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及其變遷。
基于此,我十分贊同重啟大學生的“上山下鄉”計劃,尤其暑假期間,不妨規定在校大學生完成一定額度的鄉村調查與鄉村服務,讓未來的國家棟梁們在深入認識鄉村文化、務實推進城鄉互動、踐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當然了,相關的輔助性機制與體制創新是必要且迫切的,比如出臺具體的支持性政策,給予適當的住宿及伙食補貼,建立有效的城鄉聯動機制,把服務地方和家鄉作為大學生畢業的重要條件。
同時,我也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以填表、打卡等為手段的形式主義下鄉,大學生應該在一定時期內扎根鄉村,與留守兒童打成一片,發揮己之所長,切實為鄉村發展做貢獻。(作者姚華松)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