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6日,中國神舟13號載人飛船帶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航天員成功飛入太空。他們將要在中國空間站上生活6個月,開展各項科研任務。這是一趟光榮而偉大的太空旅行,必將載入史冊。
那么在航天員進駐酒泉中心和在太空中生活時,一般都會選擇哪些食物呢?航天員的太空餐里包括哪些方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看,航天員出征前吃的青菜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航天員的太空餐是如何從壓縮餅干演變到現在的宮保雞丁?
1.航天員出征前吃的青菜來自東風航天城的“蔬菜工廠”
在神舟13號載人飛船出發之前,三名宇航員進駐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做最后的調整。為了讓他們能夠吃好喝好,以更佳的精神面對即將開始的太空旅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專門建造了一塊獨特的“菜地”,來保障航天員能夠及時吃到新鮮、衛生、營養的蔬菜。
這塊獨特的菜地就是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人工光型蔬菜工廠”。簡單來說,主要是利用現代科技,來種植有機營養安全健康的綠色蔬菜。
這間專門為航天員準備的“蔬菜工廠”,使用了很多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包括但不限于LED植物光譜技術、營養液栽培技術、自動化環境控制技術、智能化技術設備等。
并且,為了栽種這些蔬菜,需要建立專門的凈化廠房,才能保證優質和高產。人工光型蔬菜工廠中種植的蔬菜種類很多,像辣椒、番茄、茄子、黃瓜等市面常見的蔬菜,工廠里面都有,可以盡更大限度滿足航天員的飲食需求。
當然,等到航天員進入太空之后,就沒有像在地球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么方便了,畢竟載人飛船的空間有限,很多物資根本沒有辦法帶上去。但是,科學家們為了讓航天員能夠有一個飽滿的精神投入的工作之中,還是為他們準備了很多豐富的食物。
2.航天員太空餐的發展歷史
航天員的太空餐是伴隨著人類探索太空不斷前進的步伐,從壓縮餅干和罐頭,逐漸豐富成目前7大類共120多種食物的航天食品。這七大類航天食品包括:即食食品、復水食品、熱穩定食品、冷凍冷藏食品、輻射食品、自然型食品和復水飲料。
太空中的重力情況跟地球完全不同,在失重情況下,宇航員的身體會發生一些改變,特別是骨骼和肌肉。因此,科學家會在航天食品中加入適當的鈣、磷、鉀、鈉及維生素D等多種營養物質,以彌補航天員的營養損耗。
也就是說,現在的航天員,在空間站上吃的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2016年10月,神舟11號飛船上天時,航天員就可以吃上魚香肉絲和宮保雞丁了。神舟13號航天飛船要在太空駐留6個月,三名宇航員要在太空過年了。
官方表示,給航天員過年準備了太空餃子,且有豬肉白菜、鲅魚、黃花菜等三種味道。坦白說,科學家給他們準備的還是挺豐富的。但是在國際航天事業發展之初,那些勇敢的航天員就沒有這么幸福了。
1958年,美國施行“水星”計劃時,航天員只能吃塊狀食物、凍干粉以及裝在鋁管里的半流體。所以,當時對吃太空餐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做擠牙膏。
11年后,乘坐的阿波羅10號的航天員們就要幸福得多了,太空艙中已經配備了罐頭和水果蛋糕、果凍、桃干等復水水果。到了80年代,航天員的生活水準再進一步,因為冰箱被帶入了太空,這樣就可以儲存品種更多更豐富的食物。
進入21世紀以后,太空餐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披薩、堅果、面包和茶,都已經允許帶上太空。2015年時,國際空間站上,安裝了一臺美式咖啡機,甚至航天員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帶一些私人喜歡吃的食物。
3.中國航天員都吃些什么?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跟歐美國家有很大區別,因此我國科學家針對中國人的飲食偏好和體質,制定了符合中國人自己的太空食物。
2003年,神舟5號飛船帶著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繞地球14圈,當時太空飛船上就裝有八寶飯、陳皮牛肉、醬牛肉、蓮子粥、綠茶、墨魚丸和牛肉丸等中國特色美食。到了2005年,神舟六號航天飛船上的食物清單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加入白飯、炒飯和凍干冰淇淋,甚至還有鮑魚和咸水大蝦等海鮮產品。
2016年神舟11號飛船又再次刷新食物清單,不僅有魚香肉絲和宮保雞丁等地道名菜,宇航員甚至在太空中開始自給自足,嘗試種植太空生菜。今年6月份發射的神舟12號飛船,在太空停留了三個月。根據官方披露顯示,這一次核心艙內配置了120余種營養均衡保質期長的航天食品。
而最新的神舟13號航天飛船上,配置的航天食品只會比神舟12號飛船更多,一方面因為他們要在太空生活6個月,另一方面還因為有一名女性航天員,并且他們會在太空過中國農歷新年。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這一次的航天食品到底有哪些,但至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大年三十那天,在太空中過年的三位航天員,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餃子。
最后,向航天英雄們致敬!
關鍵詞: 航天員出征前吃的青菜 東風航天城的蔬菜工廠 航天員太空餐 中國航天員都吃些什么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