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了一份新晉院士的名單,共六十名,其中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友共有12位,占了兩成,引起了輿論極大的關注。中國科大超高的人才培養質量固然令人驚嘆,而公眾對院士群體的關注熱情,也絲毫不亞于對明星大腕的追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在田間工作
院士制度的簡單介紹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稱號,也是一項終身榮譽,分為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兩類。院士制度的前身是學部委員,院士群體中有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錢學森、華羅庚、袁隆平、潘建偉、施一公、曹雪濤等等。院士群體是我國的最強大腦,也是科研戰線上立馬橫刀的先鋒大將,更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將五星紅旗插上科學高峰的主攻手。
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法國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后,其他國家紛紛仿效法國,成立科學院,聘選院士。
我國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開始時其成員稱為“評議員”。1946年,中央研究院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評選出了最早的一批院士。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宣布成立學部,聘選學部委員。199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自1997年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同步進行每2年一次的院士增選。
院士是最高學術榮譽,如果將其放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下,大概相當于哪個級別呢?
由于院士巨大的社會聲譽,首先讓人想到狀元,再不濟也是榜眼、探花。
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狀元、榜眼、探花依次是殿試的前三名。而院士的增選,每兩年選一次,人數一百多人。顯然,單就入選比例來說,古代的狀元比院士要高出一大截。
真要比較的話,古代的狀元,其實相當于現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雖然每年評一次,但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先后于2004年、2015年出現過空缺,這才是現今科技制度下的狀元。獲得最高科技獎的人,不僅僅是大科學家,更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德藝雙馨、民族脊梁是他們一生的真實寫照。我國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兩位重量級爸爸,氫彈之父于敏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值得指出的是,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雖然不是院士,但卻是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得主。
中國氫彈之父 于敏院士
既然狀元比院士的影響力高,那么我們就只能接著往下看,在此之下則是進士。
古代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所謂鄉試,可不是鄉鎮級別的考試,而是省考,選拔一省最優秀的人才,考中即為舉人。中了舉人之后,才能入京參加會試。會試三年一考,相當于國考,考中者則為貢士。貢士的錄取人數,得看大小年,一般100~400人不等。貢士則可以參加金鑾殿皇帝主持的殿試,這可能類似于中央組織部舉辦的選拔性考試。
慶幸地是,殿試只排座次,不再刷人。凡參加殿試者,都可以稱為進士,但進士分為三等(三甲)。一甲共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之為進士及第;二甲一百人左右,稱為進士出身;三甲也有一百多人,稱為同進士出身。所謂同進士出身,也就是勉強也算進士出身的意思。
就算是三甲的同進士出身,也很不容易中。道光年間有個叫曾國藩的同學,天賦不可謂不高,讀書也不可謂不刻苦,鄉試中舉以后,會試一共考了三次才中。而在殿試中,曾同學發揮正常,排名為三甲第四十二名,也就是說,我們的曾同學是同進士出身。這也算光宗耀祖的一件事了,于是湖南湘鄉老家將一塊“進士及第”的牌匾給掛了起來,在親戚中出出風頭。曾同學知道后,趕緊讓家人將牌匾取了下來,畢竟,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及第還是有區別的。
同進士出身的曾國藩同學
院士群體兩年一增選,每次入選一百多人;進士三年一會考,每次錄取100~400人不等,這樣看來,院士還真和古代的士進士群體相似。
古代的進士群體,除了少部分外放做地方官以外,大部分一開始還是會留在京城的機關部門工作,比如去翰林院當庶吉士。這些工作包括一些文獻整理,也包括一些文書起草以及建言獻策,這一點倒是和今天的院士差不多。院士群體雖然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畢竟屬于榮譽稱號,有影響力,但沒有實權,但通過院士大會等活動,是可以給中央建言,進而影響行業規則制定的。可以說,院士群體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重要的規則制定者。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心里嘀咕了,像普通的大學畢業生相當于科舉制度中的什么呢?
至少也得是個舉人吧?不,舉人是鄉試的優勝者,相當于省考的前一百位,這是個什么水平呢,放在高考,在絕大多數省份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但是,舉人的含金量遠遠高于普通的北大清華畢業生,舉人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可以和當地的父母官攀交情,社會和政治影響力遠非應屆大學畢業生可比。對于三代貧農出身的范進同學,在屢戰屢敗之后終于考上舉人,一時間情緒失常,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應該說,舉人差不多相當于現在各地方省直或市直機關的定向選調生。
按現在的大學錄取率,普通的大學生放到科舉制度下,最多也就算個童生,識點字,多少算個讀書人罷了。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讀書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很可能是最好的一條出路,尤其是對于普通人家的小孩而言。在古代,中不了進士,混個進士出身或者同進士出身不也挺不錯嘛,再不濟,混個舉人不也可以改變命運么?而在今天,能評上院士的人,固然萬中無一,但考一個不錯的大學從而在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則是人人都可以爭取的。總之,別把童生不當讀書人,也別把大學畢業生不當知識分子。
關鍵詞: 中國科大新晉六十名院士 相當于哪個級別 普通的大學畢業生相當于科舉制度中的什么呢 別把大學畢業生不當知識分子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