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師兄代表學校去參加省賽、國賽,我深受鼓舞,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機會。”在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的頒獎舞臺上,年僅16歲的謝烺俊與隊友憑借過硬的技術與默契,一舉拿下軌道車輛技術項目金牌。技能實現夢想,連謝烺俊自己也想不到,1年前許下的小夢想會這么快實現。
神舟飛天,巨輪出海。產線開動,機器轟鳴。
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強勁發展,離不開一支強大技術工隊伍的支撐。
目前,廣東技能人才總量達1357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6萬人,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動能。廣東千萬技能大軍是如何培養的?
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緊緊圍繞產業布局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全面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提升勞動者素質。以技能大賽為抓手,貫通三級賽事平臺構建“大國工匠”培養體系。開展南粵技術能手獎評選,樹立技能典型,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創新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如今,廣東多渠道打通技能人才培養,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為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貢獻技能力量。
技能競賽以技追夢
培育滿足社會需求的“工匠”大軍
精雕細琢、指尖飛繞,一塊由100多克黃金純手工制成的“牧牛”吊墜與圖紙相似度達到97%以上;只用15個小時,一個近50平方米的小花園從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硬景誤差在2毫米內;手指飛快敲打鍵盤,眼睛緊盯電腦屏幕,3小時內在1萬多個樣本中找到目標……在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的賽場上,各路選手大展身手。
這里既有工業設計、原型制作、工業機器人比拼,又有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項目,還有木工、園藝、花藝等角逐,涉及制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建筑業、服務業等14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項目多、規模大、水平高、觀賞性強。
作為廣東技能“全運會”,大賽圍繞廣東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設置141個競賽項目,分別對標世賽項目、國賽項目。吸引來自21個地市和相關行業以及駐穗技工院校、職業院校的6000多名選手同臺競逐。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賽場就是業務素質提升的“練兵場”,成長成才的“大舞臺”。參賽選手平均年齡23歲。青春的氣息、自信的面龐,在賽場上傳承技能,撐起“大國工匠”的未來。
“可以明顯感受到,與以往競賽相比,這次參賽選手技能水平更加高,操作更加規范,精神面貌也更加亮眼。”本屆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裁判長李全利頗有感觸。
近年來,隨著“廣東技工”工程的不斷推進,廣東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需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需求,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闖出一條富有廣東特色、產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之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這是“廣東技工”工程和廣東省職業技能大賽給出的答案。
借鑒世賽辦賽理念和辦賽模式,廣東引進世賽技術標準和競賽規則,在競賽項目、評價標準等各個環節與世賽對標,高標準錘煉“廣東技工”。
“爭金奪銀不是唯一目的,培養新時代大國工匠,實現技能報國和高質量就業,才是最終目標。”廣東省人社廳副廳長楊紅山指出,目前廣東正加快構建以世賽為龍頭、國賽為主體、省賽為基礎的技能競賽體系,高質量培育技能人才,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工匠”大軍需求。
南粵技術能手獎表彰
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廣東不僅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家,也需要腳踏實地的技能人才。”閉幕式現場還揭曉了第四屆南粵技術能手獲獎名單,由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為獲獎代表進行頒獎。
來自廣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的唐奇,榮獲第四屆南粵技術能手獎稱號。在他看來,樹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典范,帶動一批能結合理論與實踐為產業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提高工匠待遇和社會地位,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尊才、用才、惜才、愛才的積極性。
如何挽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能?如何提高技能人才的歸屬感和社會地位?近年來,廣東省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需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需求,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闖出一條富有廣東特色、產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養發展之路。
如今,廣東的職業技能培訓不再局限于學校: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為抓手,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正在通過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就業,通過技能實現夢想。廣東“大技能”格局正在形成。
在廣東“大技能”的新格局下,廣東組織開展第四屆南粵技術能手獎評選。對“在生產一線工作崗位、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并取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技能人才授予“南粵技術能手獎”
記者了解到,廣東省政府表彰的技能人才的最高榮譽獎項,“每三年評選一次”。“該獎項是面向全省各行各業技能勞動者,重點聚焦戰略性產業集群、‘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等領域開展。”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旨在樹立技能典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創新技能人才評價
加快技能人才高質量發展
學校并非技能教育的終點,廣東還試點將技能人才等級認定資格交給真正用人的企業、行業協會,讓企業接力培養技工人才,打開技能人才就業后的發展空間。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357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6萬人。
人才評價既是技能人才培養的“風向標”,也是技能人才配置的“定位器”。今年7月以來,廣東圍繞“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創新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打造龍頭企業、技工院校、行業協會等人才培養主體、評價主體、用人主體共同參與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
2019年,按照國務院“放管服”改革部署,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技能人才水平評價由政府認定改為實行社會化等級認定,這是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變革。
廣東省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專家庫專家周永章表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是指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公布的用人單位、院校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或評價規范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進行考核評價的活動,是技能人才評價的重要方式。“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解決了職業資格退出目錄后廣大技能勞動者‘無證可考’的現實問題。”他說。
“我們把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作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推進‘廣東技工’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目標通過建立行業、企業、院校廣泛參與,共建共評共治共享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緊扣產業鏈打造人才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撐。”廣東省人社廳副廳長楊紅山說。
廣東探索建立勞動者終身職業生涯發展制度。截止今年底,全省已有約50萬人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已有25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技術職稱。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