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消息,在“2021脈脈MAX中國職場力量盛典”上,脈脈創始人、CEO林凡發表了主題為“少數人的淘金時代雖然結束,多數人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的演講。
林凡透露,去年以來脈脈開始嘗試從互聯網行業向新經濟領域滲透。在人才凈流入維度來看,互聯網與新經濟領域呈現兩個變化:
首先,2021年互聯網大廠依然是避風港,人才凈流入的TOP.3企業 是新“BAT”組合。這里的新BAT是指字節(ByteDance),阿里(Alibaba)和騰訊(Tencent)。其中字節在人才招聘方面尤其“兇猛”。
其次,從新經濟領域來看,教培行業受“雙減”影響,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現分水嶺式變化。但新能源汽車、智能硬件、芯片產業支撐了今年的就業增長,新能源汽車更是今年的機遇之王。
林凡預測,下一個“BAT”或將在新經濟領域產生。
以下為林凡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脈脈林凡。又是一年一度的MAX大會,受疫情管控影響,很多朋友沒能來到現場見面。疫情已經持續兩年,我們已經習慣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從恐懼、抵御,到了解……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終將戰勝它。
我個人其實非常期待元宇宙的到來,它會讓更多人不再受現實世界的限制,讓人類更加解放和自由。
在開始今天的演講主題之前,按照慣例,讓我們會對即將逝去的2021年做一個總結。我覺得應該是———焦慮底色。
在做這個總結之前,我們看一下脈脈平臺上的年度熱議話題: “校招交流中心”、“我要進大廠”、“單身交友”、“聊婚姻談家庭”、“我的投資理財經驗”.......
這告訴我們什么?從校招到進大廠、從單身到婚姻家庭、從薪資到理財....這不是職場,這就是人生——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糾結卷纏在一起:職場狀態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幸福指數。
再看看隱藏在大寫的需求后面這些小字:“興風作浪的卷王”、“職場畫餅文化大揭秘”、“我見過的奇葩破冰文化”、“我和同事的恩怨情仇”......1.1億職場人在對現狀的不滿和未來的出路之間左沖右突。于是形成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職場態度:
一邊躺平,一邊內卷
根據脈脈人才智庫近期的一份報告,在12項職場文化關鍵詞中,近40%的互聯網人選擇了“開心快樂”,排名在第一位。而且,越年輕越享受躺平。特別是那些工作還不滿一年、剛剛經歷職場暴擊的年輕人們——有3成選擇了“享受躺平”、5成在躺平和焦慮中糾結,僅有1成年輕人選擇直面慘淡的人生。
再來說說內卷。互聯網人再一次超越了整體職場平均值(43%左右)——超過50%的互聯網人在內卷,雖然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被動參與,但在別人眼里,這些人各個都是“卷王”。而且,卷得最厲害的是工作5年以下的年輕人,遠遠超過工作10年以上的老職場人。脈脈平臺上用戶的狀態,是2021年職場人或者說是互聯網人的一個縮影。
新冠疫情、新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新技術周期、新的人口趨勢交疊,構成了當下社會的焦慮底色。而焦慮在當代年輕人、中產階層、精英人群之間的感知尤為顯著。
但在我看來,新的制度規則、新的世代人群、新的專業技能正在形成新的紅利。少數人的淘金時代雖然結束,多數人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我們的第一個展望,是關于新“BAT”——
去年以來,脈脈開始嘗試從互聯網行業向新經濟領域滲透。經過一年的努力和觀察,我們發現幾個趨勢:
第一,互聯網大廠依然是避風港,人才凈流入的TOP.3企業 是新“BAT”組合
這里的新BAT是指字節(ByteDance),阿里(Alibaba)和騰訊(Tencent)。其中字節在人才招聘方面尤其“兇猛”。而教培行業受“雙減”影響,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現分水嶺式變化。
第二,新能源汽車、智能硬件、芯片產業支撐了今年的就業增長,新能源汽車更是今年的機遇之王。下一個“BAT”或將在新經濟領域產生。
接下來,我們展望第二個未來——那就是技能中產的時代到來了。
過去幾年間,“階層固化”與“中產焦慮”是全社會都關注的話題。反映在脈脈平臺上,35歲焦慮、年輕人一邊躺平一邊內卷,就是這兩類話題的延展與投射。 情緒的背后,本質上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中國人均收 入仍處于“金字塔型”結構。
大家都知道,較為理想的社會形態是橄欖型:低收入和高收入占比較小、中等收入階層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而根據券商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國民年收入在10萬以上的不到5000萬,占總人口還不到3%。
一方面是收入差距加劇了階層撕裂、另一方面,是作為少數人群存在不安全感,加劇了中產人群的焦慮。
第二,高增長時代結束帶來的轉型陣痛。
70、80后中產人群,有的趕上了房地產增值,有的趕上了互聯網高速增長。當紅利消失后,大家開始對未來的收入預期、甚至對下一代的人生都不再那么樂觀。同時,大廠日益成熟,組織逐漸固化,員工的年齡與技能焦慮在不斷攀升。
但“共同富裕”作為本年度影響最為深遠的國策,確立了提高勞動報酬占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路線方針,顯然有助于消除掉當代社會這層焦慮的底色。
首先,新經濟的發展會帶動技能人才的規模、質量和收入的提升。人社部在今年6月推出的“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中指出,“十四五期間”將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占就業比例的30%。
除政策牽引外,產業升級與投資回報率也會驅動企業更重視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定向委培、在職培訓等方式來積累更多專業化、協作化、高技能的人才。
其次,隨著互聯網和產業升級,對“專精特新”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劇增加。比如,大廠們在校招環節就拋出類似“天才少年”、“北斗計劃”的頂級科技人才招聘計劃。在脈脈平臺上,有越來越多人吐槽被剛入職的新人職級“倒掛”。脈脈數據顯示,數字能源、智能汽車、智能制造等十大領域的人才在2021年最受追捧。而地方政府也結合重點產業鏈發展規劃,推動多方力量共同培養人才。如陜西就圍繞光子、航空等來建設高水平工種、培養高技能人才。
最后,隨著5G、AI以及物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新職業涌現,高技能人才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流動,會帶來整個社會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以上海市為例,新技能與新技術的融合催生出很多以前我們都沒聽過的新職業,比如AI訓練師、工業機器系統運維人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等。
我們要展望未來的第三點是,持續成長,是對抗職場焦慮的首要選擇。從頂層設計來看,十四五規劃、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階段等政策方針的確立,讓社會、企業和個人都在向終身成長、全民學習的階段邁進。
脈脈作為以成就職業夢想為使命愿景、希望能夠陪伴職場人群終身成長的平臺,一直關注和研究中國職場人的職業教育、成長和選擇。近期我們做了一個調研,選取了11項會影響職業成功的要素讓大家進行投票選擇。這項覆蓋了近2000人的調研結果顯示,“持續學習”被所有人選為第一要素。
更進一步的,參考全球經驗來看,發達社會的教育體系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里,同樣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為滿足經濟發展的實用主義階段,進而到強調個人發展需求的功利主義階段,最后是重視公共福利機會均等的終身教育、人本主義階段。我們可以期待,在國家、企業、個體三重力量交錯共振下,全新的人才紅利時代已經開啟。
最后,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今年企業家們都很少公開發聲了。在我看來,初代企業家的冒險時代已經過去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歷經四十余年發展,互聯網也快三十歲了。草莽期的領袖們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與之一同遠去的是那個高速增長、流量永不衰竭、機遇遍地的淘金時代。
還有,現在的年輕人也不同于上一代。他們拒絕“爹味”,不愿意聽領導教育如何成為一名好員工,更想告訴你如何成為他們的好領導——“老板加油”。他們會用吐槽對抗PUA,用摸魚對抗內卷.....他們是個性而務實的一代。他們拒絕成為龐大雇主和權力組織面前的一粒灰塵,會在網絡社區里集結、互助、組成社群——他們不是沙塵,他們是沙塵暴。
最后,數字和技術作為全新的生產要素,必然要參與到收入分配中來。所以,能夠服務好新世代人群、帶領傳統產業轉型的職業經理人、專精特新的高技能人才、數字化人才.......將成為企業里的關鍵“話事人”、迎來屬于他們的黃金時代。
當然,企業家精神永遠是推動技術和商業創新、實現最優配置和效率的重要驅動力——喬布斯永遠不死,并將持續照亮創新之路。只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能夠帶動巨頭在新時代里成功轉型的職業經理人被寫入商業史中。
正如薩提亞·納德拉所說,面對未來的轉變,“我們必須有一個新的社會契約,來幫助我們在更公平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盈余,創造機會。”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去更多的關注公平、幫助他人去成為最好的自己,去傾聽更遙遠的哭聲,與實現更廣泛人群的福祉。
責任編輯:Rex_07